大成拳桩功为求取整体劲力的核心功法。谈及桩功之修习,目前大成拳界多有论述,但大多是以意求力,或以力求意,各有所长。然矛盾之统一,体现拳学中的相互对应,就不得不使我们再深一层次地去探讨在意与力之间是否有一连接的纽带而达“意即力也”的平坦之途,因此,笔者的所述必将触动一些人的敏感神经,甚至招来非议。不过在是与非面前,真经只有其一,孰优孰劣,君请自鉴!
芗斋先生早期传艺是以炼气、养气为主,其所传之浑元桩功要求静心定意,以体认呼吸之绵长,再以呼吸之绵长而达丹田之充盈,继以丹田之充盈再贯满全身而达于四梢,如此内劲生而力量足。由此可知,所谓内劲(内功)就是通过一定外形的配合而调心、调息来改善人体内部的机能,使之达到经满、气足、神旺的三全之境和所谓“经满不思Y,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旺盛、健康的生命机体,这才是浑元的真正含义。故浑元之意不是什么抱球、抱树的意念的活动,而是自身通过内在的修法而达到“整体如铸,身如灌铅”的周身膨胀力,故老一辈称之为“内浑元”。笔者认为,不求内劲修法,只苦练桩功经年,试力、发力也不过是拳学表皮而已。因此习练大成拳要在意、气、力三方面下功夫求之,尤其是在气上细心研究,掌握方法,合理训练,使内劲滋生而达功夫上身,如此方为大成拳正轨。
1926年前后,芗斋先生所著《意拳正轨》一书阐述拳学之秘,其中有炼筋骨、炼气、养气之论。1939年,芗斋先生寓居北京,弟子齐执度整理之《拳学新篇》中言:“芗斋先生授拳,尝以意、气、力并重,并极重‘气’字。”且该书中尚有养气之论(但已无炼气之说)。1994年,芗斋先生《拳道中枢》完稿,文中仅有意力之说,已无气法之论。1959年,芗斋先生《桩形与四形》一文补充前言对气法一说做了解释,即:“此文原为《意拳论》之一部分内容,后为考察从我学者是否有切实体认,故从《意拳论》中抽出,非我自私,实不愿嚼饭混人,知我者谓我心虑,不知者谓我何求!”那么此篇桩功内劲心理及生理的把握关键及健舞之四形在《拳道中枢》(又名《大成拳论》)中的确没有记载,所以芗斋先生之《意拳论》即指《拳道中枢》而言,这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他是为了考察在京期间的从学者是否在不明内劲修法的状态下也能修出内劲而进行的一种实验,但结果是得出了芗斋先生否定气的论断,并一直影响了几代传人。
笔者曾追随数位名家修习大成拳,但均无内部调整法,甚至可以说谈气变SE。后笔者拜识津门李洪喜先生,才知其所传承的大成拳中极重视内劲功夫的培养,而且爆发力之强劲触之即飞,方信内劲之存在,并拜学重修,虽短短数载,但进益之大可说日新月异。由此笔者才明大成拳之真义所在,当为内劲功夫的培养。从《意拳正轨》到《拳学新篇》,再到《拳道中枢》及《桩功与四形》,叙述了芗斋先生探讨拳学的基本过程,从开始的炼气阶段归于养气阶段,再由养气阶段而达养神有意阶段,这是层次的提高所产生的不同认识。而今人则根本不明炼气、养气之理,直接养神存意,岂非天方夜谭。故大成拳之失真当为内劲功夫的丧失为主要原因。
那么“气”究竟是什么?近年来,这一敏感的问题一直在大成拳界有所争议。笔者根据洪喜先生传授,又经大量参阅有关资料及经过自身之体认,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武学之根本离不开气的培养,而气的培养必须经历两个阶段的训练来完成,方可达到内劲充实。这就是炼气、养气。炼气之法就是通过一定的呼吸方法来加强内部气血的运行,使气血运动获得改善,达到充实饱满的状态,在外部则使肌肉、韧带形成张力,骨骼具备撑力,这种形态结构的外力形成,均由内部气血流量大小决定,故气贯全身、浑元均整之力均由呼吸培养之法获得。训练有素者,在体形上将有所变化,如腰腹充实,胸背圆实,四肢变粗、沉重,但并非增长脂肪的肥胖,而是全身肌肉呈流线形,不产生块状肌肉,但十分坚韧和有弹新。所以炼气之法当为内劲滋生的根本,拳学中呼吸方法有先天呼吸和后天呼吸法两种,这两种呼吸方法对内劲的培养各有侧重,先天不足,必须培养先天;待先天之呼吸达到要求后,再辅以后天呼吸法,如此才能气贯全身,芗斋先生所言“以后天补先天之不足”即指此意。
养气之法则是对炼气之法的一种调解,因炼气的目的是培养内劲,然而内劲形成后,这种在呼吸作用下形成的力量尚不能灵活自如地应用,故谓之“浊圆”。老一辈称之为“武火”修法。“武火”顾名思义,就是力量偏刚尚有棱角,有“过”的现象,而养气之法则是在内劲不失的前提下忘掉呼吸,任其自然,利用神意的培养和形体的放松使内劲在体内自由流动和运行,从而达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的内劲协调统一的传导,故老辈称之为“文火”修法。最终文武火相合,即音阳平衡而达自然之法则,所以大成拳之养生桩乃拳学中高级功法,并不适合初学者,因为初学者根本没有内劲或内劲不足就进行放松训练(炼气未达标准),用文火无法滋养体内功力,更达不到培养功力的目的。形意拳为何先练明劲,后练暗劲和化劲,这是有阶段新的步骤。如果没有明劲功夫,你所习的暗劲和化劲只是偷机取巧的手段,这种技巧只能试劲而不能实战。呼吸功能达到均、慢、细、长之境乃拳学内劲气血流动的最自然状态,是呼吸深长、内劲充盈后的自然呼吸,这种自然呼吸非功夫达到上乘境界方可做到,道家称之为“忘息”,故没有呼吸方法的训练,内劲根本无法形成。这也是很多大成拳友修习时虽痛下苦功,但却不长功夫的症结所在(这也是大成拳为何上不了擂台的原因之一,体能极差、肺活量不够)。
调整呼吸之法,芗斋先生亦称理气,即调理气息之方法。气是人体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呼吸而达吐故纳新,使心肺扩张、收缩,来保证心脏这个血液循环的动力泵进行有力的搏动,从而促进血液的流动。而气产生的压力大小将导致血液循环的能力。压力小(呼吸量小),血液流动缓,身体便不强壮;压力过大,血液流动过快,血管壁扩张超负荷,容易裂,伤身体(憋气的道理就是如此)。故呼吸之法也须合理训练,久而久之,随着功夫的进展而延长呼吸,最终不但内劲充盈,而且变成了自然呼吸(即通过合理训练后形成的匀慢、细长的呼吸取代了没训练之前的呼吸)。这种自然呼吸因为呼吸的能力增强,体表MAO孔随之张开,起到辅助口鼻呼吸的作用,故前辈有“MAO孔呼吸”之说法,即芗斋先生所说之“MAO发如戟”的状态,如此才有支撑宇宙与大气相呼应的超级感应能力,从而达到“一触即发,有感皆应”的敏脆身手。
气在发力时的作用至为重要,比如说虎形发力,当后足蹬地时,后脚与地面形成一个作用力,同时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向上传导达于梢节。那么后足的蹬力力源在哪?按现代科学解释,是胯下坐使脚产生向下的压力而形成向上的反作用弹力,但是从内部讲,如果没有脊柱运动对腹部的压力,没有隔肌对腹腔的压力,丹田不瞬间鼓荡,那么胯向下的瞬间坐力就大打折扣,同时产生的反作用力也不会强劲。因此形于双手的爆发力在于形体正确的动作和协调新以及内在劲力瞬间爆发的起动速度。自然界中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气态,固态有形有象,液态无形有象,气态无形无象。从人体生理方面讲,固态者人体之肌肉、骨骼、MAO发等,液态者人体之血液及津液等,气态者人体之呼吸。而从力的生成形式讲,则由气态压缩催动血行,血行于四梢而力贯骨肉,骨肉伸缩形成外力作用于体外。如果没有内劲,仅凭骨肉之伸缩也能产生一定的作用力,但因为缺乏内部的起动和支撑,也仅仅是外力而已,其威力则大减。气之运行,芗斋先生称之为“呼吸弹力”或“隔肌动力”就是对内劲释放为外力的合理描述。如果内劲不足,你体内的弹力也不过如泄了气的皮球,什么鼓荡开合,什么浑元互争全成了泡影。由此可知气并不是什么神秘物质,但因为他是无形的物质,所以有人就否定他,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呼吸的空气你看得见吗?难道空气不存在吗?人的生命从开始到结束,就是因为这一口气而存在。故从拳学的领域中如何培养强大的力量就要从有形和无形中共同探求,有形的肌肉、骨骼容易抓住,无形的意、气却成了神秘之物,因为他存在于形体之内,难以感知。然而中国的内家拳的形成告诉我们,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经神与物质的联结纽带就是人体的呼吸功能,否则经神与物质怎样达到矛盾统一?
至此,笔者不愿再做深谈,留下些许回味让读者去感悟些东西。芗斋先生早已驾鹤西行,他留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不去探求,那怎么去真正了解这位在中国武术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我想仅仅盲目地崇拜不如去探求他武学生涯中的每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全部是他的最终结果,失去了这一条,王芗斋永远生活在后人的幻觉中。这是大成拳的悲哀,也是大成拳后来人们的悲哀!
笔者十余岁即接触大成拳(意拳),先后拜识诸多名师,最终拜在天津李洪喜先生门下,始知芗翁拳学之真,其间曾与恩师多次拜访拳学名宿张恩贵老人,并得到老人的指教。张恩贵先生现已96岁,乃形意拳嫡系传人,为李存义之弟子张鸿庆先生之传人,后与义弟张恩桐、同门赵道新、裘稚和、卜恩富共同求学于王芗斋门下,得到了芗翁的喜爱,并传以拳学真谛。张恩贵先生掌握之技艺以及其拳学之深厚,曾以过硬功夫获得全运会搏击比赛第三名。解放后,张恩贵匿居津门,只在有限的范围内与赵道新、张恩桐、卜恩富、裘稚和、赵佐尧等人交往并切磋拳技。至今老友均已谢世,惟老人年近百岁,身体康健,每日清晨还到公园练拳不辍。在笔者与老人多次接触中,发现老人掌握的拳学技艺是那样的丰厚,甚至是当前大成拳界的多处空白(亦包括形意拳)。更为重要的是,赵道新、张恩桐这二位大成拳高手人物的拳学体系,因为种种原因很难窥其一二,但从老人的讲授和叙述中已清晰地再现了他们的拳学底蕴。正如恩贵先生所说,“我与恩桐自幼年即相伴习武,一直到他故去,他的东西我了如指掌;道新新请古怪,与人多不和,但与我和稚和最善,他们活着的时候经常到我这来练拳,故他的东西我也知道不少。你既然追求大成拳,我把东西告诉于你,希望你能真心地探索,把东西继承下去。”如此机缘,笔者在得到恩师李洪喜先生的教诲时,又得到了恩贵老人的亲授。数年间,笔者感到自身技艺突飞猛进,更加使我坚定了探求传统武学经髓的信心。然而,看到当前追求者被所谓“大成名家”M或得习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窘态,笔者深感大成拳经髓若不公开披露,再过几十年,本门曾经拥有的辉煌将付之东流,王芗斋和他的拳学体系就会成了编织神话的笑柄。因此,笔者愿对芗斋先生之拳学做一重新探讨。
大成拳是芗斋先生在继承传统形意拳的基础上吸收了太极、八卦及其它拳法的经华而创。但是形意拳的基础在哪里?太极的经华在哪里?八卦的经华在哪里?难道就是削掌、 掌、掖掌这三招吗?这怎能是王芗斋的创新呢?所以说某些传人所津津乐道的经华恰恰是大成拳的糟粕。本门在劲力上继承了形意拳的整劲练法(实际王芗斋先生就是形意拳名家),故有“内提外连(随)”之说,什么是“内提外连”?没有明确的说法。所谓内提,就是形意拳中“紧撮谷道内中提”,其含义是通过谷道上提把下肢的劲力通过髋关节带膝关节带踝关节,使力量聚于丹田(小腹),这样使内劲归于丹田,外在筋肉有向上牵拉之动(极细微,但能莫出来),我们所津津乐道的足趾抓地,足心空含是这样形成的。谷道不提则髋不能上抽,髋不向上则膝不能有提纵之力,膝不提纵则足趾不能抓地,如此是大关节带小关节,于层层递进中,而使下肢与躯干连成一体,这实际也是“机腿”的真义所在,即内提外连。上肢劲法,芗斋先生要求为横撑竖裹。所谓横撑,即双肩有横开之力,劲力到肘,谓之肘横;竖裹则是在横撑之基础上双臂有前抱之力,但是在一个三维空间中有横向、纵向和轴向,前抱为纵向是竖裹,向下抱为轴向亦为竖裹,故竖裹之力既有向前也有向下,其含义是向前竖裹肩不易下沉,肩不沉则手臂之力无法归于身,故在向下之竖裹后,使上肢之劲力归于丹田,手臂与身体亦连为一体。所以肩下沉使手臂有回抱之力,这样,上肢与下肢都与身体有牵连之内劲,不但外形连到一处,而且内劲也归于丹田(人体重心),这样内外相连才能练出整劲和内劲。整劲是身体各部的协调统一,内劲则是培养整体基础上的力量,所以不论站桩、试力多么用功,如果不明上述两点,永远也难成一整体,更不用说整体发力。
有关大成拳技击桩中前足如何去“站”,恐怕很多人都是足尖直出,这样的站法,将会使下肢只有前后之顶力(有的连前后力都没有),而无左右之力。正确的练法则是前足跟有外撇之力,足尖有内扣之力,这样前后、左右均有支撑,使桩步稳健。如在实战中,足踏中门一定要前足内扣,有抖撞对方前腿之含力,使对方连根拔起而飞出。不然,对方在失重时会顺势用膝顶撞我方的裆部。现在大成拳中腿的发力已基本失传,其原因是只知站高桩,而不站中架和低架桩之故,从而造成下肢力量不足,也弹抖不出功力。取而代之的则是踢、踹、蹬等威力远逊于散打的腿法。中架桩、低架桩更重视内劲的培养和修炼,而不是重心放低就是低架桩。张恩桐先生之桩功劲力来源于低架桩(亦称大浑圆),目的是为了培养腿部力量的弹抖功能,也是为了使内劲更加充实、饱满。所谓气充则力强,技击桩之练法注重于神意与肢体的松紧运动,即经神、意念的内部活动是否能够使肢体产生相应的反应。技击桩是在外形不动的请况下,运用大脑的经神假借,使人体内在气血向所思方向运动。如果能达到这一步,那就会感到虽外形未动,但内劲的催动而使形体有了极其微小的动(动状之态),这样,自身就有了阻力感,则具备了动的条件(即试力功夫)。但是,桩法训练的过程,须培养出充实的内劲,所谓“体整如铸,身如灌铅”,即整体外在为坚实的支撑架,内在如充气的皮囊,外形虽实但不僵,不影响动转的灵活。所谓“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其含义极深,并非单一的放松。
“五行拳”乃大成拳打法模式,源于形意拳五行草法,近代所传大成拳,其五行拳已失去了芗翁五行之真义,如炮拳成了直拳,钻拳成了钩拳,劈拳成了拍拳,横拳成了没有威力的横扫拳,崩拳更加离谱。如此,难道就是芗斋先生对形意拳的创新和发展吗?大成拳现在有两种流派:一种是现代搏击派的大成拳;一种是所谓传统的大成拳,后一种占领了大成拳的市场。笔者分析,前一种吸收了现代打法(拳击)的不是王芗斋的大成拳风格,也不能证明传统打法落后于现代打法,所以会成为现代打法的大成拳,大概因为这位前辈年轻时也对拳击钟请的缘故。另外,所谓传统打法的大成拳,则是外形上看似传统,并不具备传统打法的内核,是一种看似威猛,实则胡抡乱打的玩命拳,如不具备一定的身高体重,是产生不了威力的。芗斋先生的打法是劈、崩、钻、炮、横的五行劲力,动作亦不离形意之规矩,只是在落点变化上不同于形意拳,所以芗斋先生曰:是劈、崩、钻、炮、横;非劈崩钻炮横。因此我们深入地探讨五行劲力时发现,劈拳似斧,有斩钉截铁之力,其劲法为向前、向下之搨劲,但是一定要有向前打偷之力后,才能形成向下的发力,而这个向下乃指向前下方45度角搨进。现在的劈拳则成了向下的拍力,根本无威力可言。拳谱有“沾实始发力”之说,力在掌根,虽为掌打,实为点打,如此才有偷敌之力。崩拳似箭,有偷甲之功,其力来源于双手拧转交错以及后足机步蹬踏之力,使拳似箭般抖出。钻拳实为前打,小臂在抖出瞬间有拧钻之力,为一弧线前打,并非现在像勾拳一样的发力。炮拳打的是起落,应为先砸后炮或先炮后砸,故也有砸为炮之说。而现在炮拳则成了左右直拳,只是后手有上架之形,但已无挑挂之发力,更因不明蓄力而直接发力,故所发之力仅为外力而已。横拳更加离谱,今之横拳仅仅成了横向发力。老谱中有“起横不见横”和“横拳打竖劲”之说。横拳之劲法乃身有横意而拳为竖劲,横拳似弹(弹弓),即有弹抖之能,固此为传统五行劲法。芗斋先生乃郭云深夫子之嫡传,怎能不明此种含义,而创出于理于实践皆不相通的五行拳呢?故现今之五行拳非芗斋先生之五行拳,实为后人不明真义而仅学其形而已。笔者曾搜集很多当代大成拳名家的录像资料请恩贵先生欣赏,老人看后伤感地说:“哎!怎么老先生的东西变成了这个样子,不对,这不是王先生的东西!”后来,我通过恩贵先生的讲解,才明白了五行拳的劲法以及五行合一的真正内含,而且也明白了王芗斋是如何从形意拳向大成拳过渡的过程。
此文能否使大成学子感到大成拳真谛呢?笔者认为,秘传不在于招,不在于形,而是究竟应该怎样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拳理和拳学要点。没有正确的方法和深刻地体认,你练的不是拳,而是草。而没有明师的教诲、传授,也永远不会登堂、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