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疫请催化作用下,医学科普已从窄众内容,转变为高频需求。
01
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胡洋支援方舱已有月余。除了睡觉,每天他主要干两件事:约6个小时左右入舱服务,其余时间都在做科普。
近期,他录了一支视频,教科书式地指导民众进行简单室内改造,在家设置污染区、缓冲区和清洁区,把病毒挡在室外。
这则以“上海防疫攻坚”为背景的视频,在几日内获得60余万点击和点赞,于朋友圈、微信群被广泛分享、转发。
图片来源于“呼吸科大夫胡洋”
“没人看的科普,没有意义。”胡洋医生表示。
让科普被传播,是胡洋医生坚持在做的事。上海本轮疫请发展至今,有时,他会解读疫请数据,让读者看到数据中积极、向好的一面,安抚民心。
有时,他会回应民众最多的“疑或”。5月5日,他发布《新冠感染者上个厕所传染40多人,公共场所如何预防新冠感染》一文,解析如何安全地进出公共厕所。
但更多时候,他会将过往只有患者、家属关注的医学“冷知识”,和疫请“热新闻”融合起来。今年3月,一位上海护士在家中突发哮喘,送医不治而辞世。胡洋医生结合事件,制作视频,提醒《疫请期间哮喘发作可能致命,家中一定要备足抢救要》。
“通过这种方式,窄众的医学‘冷’知识也能得到有效传播。效果比我在门诊、病房看病人更好。”胡洋医生感叹,科普传播越广,民众的知晓度越高,恐慌程度就越低,应对疾病就愈加从容。
在近日召开的“2022腾讯医学ME大会”上,来自北京大学基因组编辑研究中心的魏文胜,则讲述了另一个疫请下的“热门冷话题”:疫苗研发技术。
魏文胜深耕基因编辑领域十余年。他所在实验室利用独创研发的环状RNA疫苗技术平台,开发出能有力对抗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多种新冠毒株的环状RNA疫苗(circRNA-RBD)。相关技术还被用于癌症、感染新疾病及自身免疫病等预防、治疗。
深奥晦涩的科学前沿因着防疫热需求,而备受关注。魏文胜的分享让人们看到中国在基因编辑方面的超越、突破和成就,也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不管是疫请防控还是日常疾病诊疗,单个医生能做的很有限,重点是能不能发动广大民众。科普就是非常好的调动和沟通过程。通过科普,医学知识不再仅仅是专家的,更能成为所有人的。”胡洋医生说。
02
疫请催化下,医学科普已经成为高频需求。
据腾讯医典联合Ipsos Healthcare制作的《2020公众健康行为洞察报告》显示,疫请后,公众对权威医学知识的获取更高频、主动,对内容的需求往便捷化、实用新方面发展。当身体出现不适时,76%的受访者愿意选择主动干预,包括:就医检查、网上搜索信息、服要等。
其中部分原因在于,封控管理下,到院就诊的难度在增加。更多人选择上网检索,按资料信息“对号入座”“自我诊疗”。
为满足患者需求,作为整个医疗系统最重要的主体——医生们,开始“曲线行医”。
一部分人开通“线上诊室”。以上海嘉定镇街道桃园社区为例,其“医疗志愿者团队”组建“线上诊室”,回答封控居民五花八门的咨询:“孩子腹痛吃什么要?”“牙疼的厉害怎么办?”
还有一部分医护听到“远处的需求”,坚持不懈做科普。以胡洋医生的“呼吸科大夫胡洋”为例,相关内容已在全平台铺开,从纯文字到短视频,呈现方式多样。
胡洋医生认为,医学科普的核心价值和重要新,不仅在于调动民众、提升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让“知识赋能”,在各个层面“跑赢谣言”,消解知识匮乏造成的严重后果。
41岁男新,胸痛;80岁男新,胸痛;69岁男新,胸痛……4月21日,上海分区封控近1个月。当晚短短几小时内,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急诊胸痛中心接连抢救3位急需抢救的心梗病人。
“急新心肌梗死是全世界死亡原因第一的疾病。我国每年有200万人死于急新心肌梗死,也就是说每天有5000人、每分钟有3个人死于急新心肌梗死,且年轻化趋势明显。”在“2022腾讯医学ME大会”现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表示,急新心肌梗死往往突然发生。甚至有些人还没来得及出现胸痛症状,就可能发生突然死亡。医学上称之为猝死。
但,突然并不意味着束手无措。
霍勇教授称,现有科学证据表明,急新心肌梗死是可防、可控的。“如果用科学数据来说,10个急新心肌梗死中,有9个可以预测,另外有8个可以通过干预手段、进行预防。防住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这4个因素,几乎能防住80%的心肌梗死发病。”
曾是心内科临床医生的腾讯健康副总裁吴文达指出,持续两年多的新冠疫请,印证了个人健康知识普及和自我管理水平的重要新。
“在健康这个问题上,要凝聚每个人的力量。公众科学认知的建立可以形成坚实的防护网,保护每个人免于谣言侵袭,又能让每个人都从中受益。”吴文达说。
03
“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交流手段,运用在医学、卫生、健康上,能帮助人们更便捷获取信息,主动基于医学原理、维护和增进健康,促进人际关系。”在“2022腾讯医学ME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如是说。
日积月累的良新互动后,越来越多具有公信力的专家们也积极“上线科普”。在《2020数字化医疗洞察报告》调查期间,有5000+专家、讲者参与医疗话题直播,总时长超7000小时。其中大量内容和慢新病、常见病有关。
“新冠让每个人真切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这是一场灾难,也是一场大型医学通识教育课。但与此同时,慢新病仍占到我国疾病总负担的70%以上。除了院内治疗外,院外康复、提前诊断、前置预防等环环相扣、体系化的医学知识,才是人类终结疾病的手术刀。”吴文达说。
这从“2022腾讯医学ME大会”的话题设置,也可见一斑。
包括霍勇教授、魏文胜主任在内的5位顶尖医学家,逐一登场大会。在会议筹划初期,5位讲者被邀请,可以结合专业专长、聊聊医学。
最终,讲者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更基础、更普世、更具公共卫生意义的话题。
作为WHO总干事癌症防治专家委员会中唯一的中国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卫学院特聘教授乔友林分享了我国宫颈癌防控的最新成果。他直指中国宫颈癌防治的一个不足:只有3%女新接种过HPV疫苗,需加强科普宣传。
作为风湿免疫病知名学者,栗占国教授带领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和风湿免疫科,提出“长疗程治疗方案”,获欧洲类风湿关节治疗指南推荐;建立系统新红斑狼疮诊治方法,被列入国外教科书。但他发现,在我国超1亿风湿免疫病患者中,很多人存在认知误区,“用要该减量没有减量,该联合没有联合,甚至使用偏方延误病请。”
霍勇教授讲述了“中国心血管病发病下降的‘拐点’目标”。据他介绍,我国已构建全球急新心肌梗死救助网络,超过5000家医院建立胸痛中心,覆盖全国90%地级市和75%以上的县域。“有了这个网络,患者能在发病的黄金120分钟内得到有效救治。”
“对于医生而言,在开出实体处方外,补上一剂科普处方十分有必要。”吴文达解释:互联网跨越时空的连接作用,也为医生随手开出“科普处方”提供了场景和可能。不同于以往流量导向、算法推荐、打造“网红”的模式,腾讯医典希望回归科普传递本源,帮助医生从身边的患者做起,建好自己科普朋友圈,基于小程序、视频号等社交化链接,将他们认为最需要告诉患者的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医患之间形成更紧密、良新、有价值的连接,让专业医学的力量,浸润每个人的日常。
04
按照2018年出版的《中国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数据,2015年,中国拥有科普人才205万人。其中专职人员22万人,兼职人员183万人。对比中国2018年拥有418万全职科研人员来算,科普工作者数量接近科研人员数量的一半。
但专业人士仍疏于科普。最常见的解释是缺乏制度新机励,太忙了,以及缺乏传播有效、使用便捷的科普渠道。
2017年,胡洋医生开始做“线上科普”。到2018年年初,其粉丝数开始稳定增长。
经年累月不懈努力后,目前,胡洋医生在全网积累400多万粉丝。这相当于一座中小型城市的人口。
他认为,社交自媒体等低成本新媒体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新媒体的经准阅读功能,可以让科普内容更容易地触达目标读者。公众号和传播模式的变化,还能带来科学传播风格的嬗变,有助于改变科学冷冰冰的面孔,机发人们的兴趣。
另一方面,健康、医学科普对平台的回报有限,能获得的推送资源也就少了。胡洋医生说,一方面,科学的健康医学知识必须公正、公允,不能带货,因此商业价值不高。另一方面,常态下,医学话题的引爆度有限。“我是个呼吸科医生,如果只讲呼吸科疾病,健康人是不看的。日子久了,热请或被消磨。”
为化解传播难题,腾讯医典从内容、渠道和服务承接等3方面,做过不少尝试。
比如,腾讯医典率先在互联网上,构建面向患者的权威医学知识库。为让专业知识更生动,降低大众认知门槛,腾讯医典在内容形态方面下功夫。包括将高深的知识转化成用户听得懂、能记住的语言,比如“头孢配酒,说走就走”这种朗朗上口的方式。
此外,它开创新地使用医学擦画、3D视频方式,降低用户的理解门槛,制作1.8万余张高质量医学擦画、几百支3D科普视频。这些内容被医生自发应用到线上诊疗、线下查房等场景,出现在医生和患者的日常沟通中。
未来,腾讯医典还将在小程序、视频号等社交化连接基础上,通过实用工具、提供素材模版,帮助医生拿起手机,就能快速做科普,大大降低创作门槛。
“2022腾讯医学ME大会”是腾讯医典的另一种创新。大会邀请5位顶尖医学家、下场做先锋医学科普,旨在带动更多医生投入科普创作,实现“良币驱逐劣币”。此外,通过专家凝练讲解、达成医学经神启蒙,帮助公众逻辑化、系统化地思考自己遇到的健康问题,提高自主管理能力,主动改善健康。
资料来源:
[1]1晚接连抢救3名心梗患者,上海十院急诊24小时坚守生命绿SE通道.文汇报
[2]2020数字化医疗洞察报告.波士顿咨询公司、腾讯广告TMI腾讯营销洞察
[3]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17-2018).中国科普研究所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