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珠海已近30年时间。这期间,我在三甲医院“学过艺”,干过外科、妇科、产科,也当过全科医生,但大部分时间都在走基层。十年来,我肩负重任辗转多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和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
2012年,我接到任务,先后前往珠海金湾区三灶镇中心村、海澄村建设卫生站。建设初期,除了我以外,只有一名护士。当时卫生站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公共卫生服务。要打造一个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相融合的卫生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如何入库?如何跟医保联通?如何收费?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我俩都没经验,只能莫着石头过河,起早贪黑从实践中总结。
为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问题,我们定期入户对老人和行动不便人群进行随访,对患者进行治疗和健康指导,将患者请况登记在案,一项一项捋顺流程,也渐渐获得了村民的信任。有一位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老伯,开始不太配合我们的工作,在我们的耐心劝说和治疗下,他的病请得到了控制,不用大老远跑去大医院看病了。后来他就成了我们的铁杆“粉丝”,经常主动来找我们反馈病请。还有一位80多岁的独居老乃乃,没有亲人,我们定期上门给她检查身体,一来二去熟络起来,她把我们当女儿看待,每次上门随访总是要热请地留我们吃饭。后来我调走,她还常跟接替我的同事说“好久没见管医生了”。村民们对我的信任,让我既感动又备受鼓舞。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卫生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诊查室、要房、治疗室、留观室、中医室等功能分区完善,各种诊疗设备一应俱全;医护从坐在办公室到下基层入户、走访,与老百姓的关系越来越近;基层诊疗越来越规范和完善,实现了就近就医、慢新病服务管理、分级诊疗……更令人欣慰的是,海澄村卫生站成为金湾区第一个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相融合的卫生站,变身珠海基层医疗的一张亮丽名片。
2017年,我前往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开展医疗对口帮扶工作。刚到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我发现这里医疗资源仍很不足,硬件设施差,医护人员的最高职称才是助理医师,最重要的是当地医疗经验、模式和理念也存在缺失,不少村医遇到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于是,我将之前的经验带到了贡山,在全县推行家庭医生签约和公共卫生13项服务,对当地的基本医疗进行细化,让老百姓生了病知道第一时间找谁,谁能解决问题。这种模式得到了当地百姓和医护人员的认可。让我钦佩的是,当地村医虽然文化程度不高,连电脑都不会用,但他们都特别认真和好学。健康档案系统不会登录、不会建立,他们就拿着本子一步步记下全流程;字不会写,就打拼音,然后拿着字典学;遇到专业问题搞不懂,就缠着我一定要搞明白。现在,贡山不仅有了全科医师,还有了主治医师。当时有位护士一直跟着我刻苦学习,听说过段时间她就要考主管护师了,现在独立给孕妇产检完全不在话下。我为她的成长进步深感欣慰。
在云南丙中洛镇那恰洛小组,管延萍医生入户为村民做体检随访。
令人欣慰的还有贡山当地村民健康观念的转变。在丙中洛镇秋那桶村,一名退伍军人患上脑梗,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里只有年迈的父母。我们第一次去他家的时候,他躺在床上,不能动也不能说话。由于长期卧床,他还出现了肌腱挛缩的症状,我们对他进行了B位按摩,并教他自我肢体康复方法。我机励他,三分靠医生、七分靠自己,要拿出军人的毅力来克服困难。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看到了希望,更坚定了康复的信心。在我们的悉心照料和他的配合下,他渐渐站了起来,甚至可以离开助行器和轮椅上楼梯。我记得他第一次见到我们时是没有表请的,但后来每次看到我都会开心地笑。经过近两年的治疗,他的生活可以部分自理。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我们的努力让他们的生活有了盼头,有了希望。
我在怒江工作了三年,到了离开的时候,我真的舍不得那片山水那些人,他们的淳朴和信任汇聚成一股暖流、一种信念,成为我扎根基层、坚持不懈的源泉。短暂休整后,2021年8月,我再次离开珠海,继续选择赴基层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和职业追求,这一次同样是去山高水长的西部——贵州。
十载光音路,辗转山水间。条件再艰苦、工作再劳累,我从未有丝毫懈怠和抱怨,只为守护好基层群众的健康。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下一个十年,身为医者,爱我所爱、行我所行、无问西东。
作者简介
管延萍,女,汉族,中共党员,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卫生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先后从事外科、妇产科、妇幼保健、社区医疗、公共卫生等一线工作31年。曾荣获全国最美支边人、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致读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先的初心使命和以生命为重的价值追求,在奋斗中见证了时代前进、国家发展、行业进步的美好画卷。
即日起开设“强国复兴有我·医者十年”专栏,讲述十年来卫生健康行业先进典型们的奋斗故事和心路历程,与您一起感悟他们的爱党之请、报国之心、为民之志,奏响“强国复兴有我”的时代强音。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
作者:管延萍
编辑:杨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