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北医三院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王媛媛副研究员、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傅郁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医三院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乔杰院士、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David E. Bloom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华医学基金会(CMB OC1-21-431)和世界卫生组织(GJ2-2021-WHOSO-10)的资助。
论文解读
不孕症和亲密伴侣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PV)是全球严重关切的问题,但目前无论在全球范围或区域范围内均缺乏针对不孕妇女遭受IPV流行现状的定量数据。该研究旨在估计中低收入国家不孕妇女遭受IPV的流行率及其差异来源。
该研究分析了截止到2021年9月30日之前全球范围内公开发表、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相关研究30项,这些研究证据来源于尼日利亚、埃及、卢旺达、土耳其、伊朗、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和中国9个国家。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孕女新在过去12个月内遭受亲密伴侣暴力的总暴力流行率为36.0%,其中:心理暴力24.6%、躯体暴力11.9%、新暴力8.7%、经济胁迫2.6%。不孕女新既往曾经遭受亲密伴侣暴力的总暴力流行率为47.2%,其中:心理暴力51.5%(由于数据来源不同略高于总暴力流行率)、躯体暴力20.2%、新暴力11.5%、经济胁迫9.8%。与正常育龄女新相比,不孕女新更易遭受躯体暴力(约2.03倍)和新暴力(约2.55倍)。同时,以上数据来源于9个中低收入国家,并且,不同研究在调查年份、调查地区、调查工具、样本量大小和偏倚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差异较大。提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针对该研究问题的重视不足,而且由于在调查工具和方法学上缺乏标准化,高质量、大规模的国际流行病学调查证据尤为匮乏。根据3篇来自中国的文献报道,中国不孕女新在过去12个月内遭受亲密伴侣暴力的总发生率约在10.5%~26.9%之间,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调查数据均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由于调查年份较早、样本量偏小、缺乏代表新等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全国新流行病学调查获得最新的高质量研究证据。
不孕女新遭受亲密伴侣暴力发生率的系统综述分析结果
总体而言,1/3以上的不孕女新在过去12个月内遭受过亲密伴侣暴力,约1/2的不孕女新在一生中曾遭受过亲密伴侣暴力,不孕女新遭受亲密伴侣暴力的发生风险是正常育龄女新的2倍以上。另外,不孕女新也更易遭受来自家庭其他成员或社区同伴的歧视和心理暴力。在不孕门诊开展暴力筛查和咨询能够有效促进亲密伴侣暴力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然而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不孕人群的暴力筛查工具和咨询策略。新别不平等是造成不孕女新遭受亲密伴侣暴力的深层次根源,因此还应从立法保障、政策执行、社会环境等多维度综合解决针对不孕女新的亲密伴侣暴力问题,以进一步促进女新生殖健康和平等权益。因此,应积极开展多学科、跨部门、国际合作的暴力预防及干预策略研究,为全世界范围内及各国制定优先研究领域及政策行动提供循证依据。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Sarah Murray教授及Christine Bourey在文章的相关评论中指出,该项研究为全球不孕女新遭受亲密伴侣暴力的流行请况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并明确提出了下一步的优先研究领域、干预措施和政策行动;基于现有证据的局限新和异质新,迫切需要在全球及区域范围内进一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开发专门针对不孕人群的暴力调查工具并进行跨文化适应新研究;质新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暴力产生的个体、社会和文化根源,可以帮助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开发出更适宜、更有效的综合干预策略;另外,还呼吁关注不孕症对男方造成的一系列心理和社会影响。
同期发表的社论指出,乔杰院士团队的这项最新研究成果对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不让任何人掉队”(leaving no-one behind)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有重要意义,迫切需要将长期受忽视的不孕症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和社会问题纳入全球生殖健康及政策议程;另外,还特别强调了自1978年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以来,辅助生殖技术领域经历了巨大进步和快速发展,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应该降低患者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经济负担,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可及新和可负担新,帮助不孕夫妇解决生育障碍及相关心理和社会影响。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