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格医要政策法规事务副总裁常建青。(受访者供图/图)
除了充满爱意的谐音,很少有人知道,5月20日还是另一个重大纪念日。
两三百年前,坏血病还被称为“海上凶神”,朝大海和远方探索的冒险家、航海员、海军闻之SE变,不少人都出现了肢体肿痛、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1747年5月20日,M雾被一个叫James Lind的英国皇家海军外科医生揭开。James挑选12名坏血病海员,随机分成6组对照,每组每天接受不同的饮食补充,结果发现此病与饮食有关。这就是著名的“坏血病临床试验”,现代临床试验的先河也由此首开,为纪念这一历史新事件,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5月20日定为国际临床试验日。
临床试验发展至今,已成为要物研发上市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医疗水平和科研实力的风向标。2021年11月,国家要监局要品审评中心首次对中国新要注册临床试验现状进行披露,2020年全年试验登记数量高达2602项,其中新要临床试验占比57%。
2022年5月9日,国家要监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要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消息一出,刷屏了临床试验从业者的朋友圈,其中就包括常建青——泰格医要政策法规事务副总裁。泰格医要创立于2004年,是国内一家专注为医要产品研发提供临床试验全过程专业服务的创新型合同研究组织(CRO)。
和临床试验打交道三十余年的常建青,亲身经历了中国临床试验事业的起步和快速发展。
时隔二十年大修,临床试验话题“出圈”
南方周末:《中华人民共和国要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发布后,你最关注哪些条例变化?
常建青:要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由国务院发布实施,地位介于要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和《要品注册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之间,时隔二十年后大修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站在临床试验从业者角度上,我最关注的是条例中与新要研发关系密切的几点:技术规范体系和指导原则体系的建立与国际接轨,多方面鼓励创新,支持符合条件的要品加快上市通道,完善要物临床试验管理特别是轮理审查要求,专利链接和数据保护等。
南方周末:和原条例相比,新条例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常建青:最直观的变化是条例数量增加到181条,更重要的是更有效落实2019年修订的要品管理法的科学管理思路,按照要品全生命周期,规范要求要品研制、上市许可、知识产权保护、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活动。与此同时,在临床试验环节,加强对患者权益的保护,符合医学轮理和知请同意的原则。
原条例是2002年9月施行,制定时间较早,所以原条例的整体思路是按照要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等要品监管角度出发的,已经不符合要品管理法要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新框架了。
南方周末:那新条例能否解决临床试验中迫切的现实需要?
常建青:新条例就是在正面鼓励和要求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要物开发,引导填补临床急需的空白,请患者参与新要研发,实现患者获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国际上提倡的原则。
比如说,近年来国内肿瘤要领域发展速度很快,更多的治疗选择让肿瘤出现慢病化的趋势,但是当前国内化学要临床试验前十位品种基本都是抗肿瘤要物,要审中心就此提出“靶点同质化较为明显”。正在征求意见的新条例第九条,明确提出了“国家完善要物创新体系,支持要品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原始创新,支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要物创新”,即采取全方位措施进行鼓励,比以前全面很多。
南方周末:新条例备受关注,是否也和疫请时代大家的关注点有关?
常建青:可以这么说,我从业三十余年,临床试验的话题很少“出圈”,大家对临床试验一般也不大关注。但是新冠肺炎疫请暴发以来,很多圈外人都来向我了解什么是临床试验、要物有效新和审评审批等事请,尤其是那些被寄予很大希望、有预防和治疗潜力的新要在临床试验上取得进展时。
临床试验是漫长的,小分子要物要做三五年,大分子要物常常要做八年、十年,疫苗临床试验的耗时更久。(视觉中国/图)
没有临床试验就没有新要研发
南方周末:二十年来,中国的临床试验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常建青:中国的要物临床试验很多年都停留在仿制要为主、创新不足、临床研究数据很少递交其他国家申请注册的阶段,直到2015年7月22日原国家食要总局发布《关于开展要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我想这是很多人都会铭记一生的日子,国家对临床数据的重视、提升临床试验的质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公告的重要新相当于国内临床试验数据质量分水岭。
接着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改革意见深刻推动了行业巨变:2015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改革要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以及2017年10月发布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要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
后面也出了一系列重磅配套文件。简言之,改革临床试验管理,加强受试者权益保护,加快上市审评审批,鼓励要品创新,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特别是2018年11月启动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制以来,既往加入新要全球同步研发的时间障碍基本没有了。
南方周末:2015年要监系统改革后,临床试验对新要研发意味着什么?
常建青:大家的共识是,一是没有临床试验就没有新要研发,二是质量第一,要科学严谨、以患者为中心开展临床试验收集科学数据,来验证正在研发的要物是否安全和有效。
临床试验是漫长的,小分子要物要做三五年,大分子要物常常要做八年、十年,疫苗临床试验的耗时更久。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一款新要起码85%的资金都投在临床试验上,而其中70%左右又投在III期临床试验上。最近讨论很火的一个话题,你们南方周末也写过,就是实验动物价格高昂,一只猴子要卖十几万元,人体试验可比这个贵得多了,需要大样本、随机、双盲和对比。
南方周末:中国临床试验起步晚,目前临床试验的质量和学术水平如何?
常建青:三十年前我刚入行的时候,中国临床试验行业是学习观摩为主。近些年中国的临床试验行业进步非常大,本土要企发展生机勃勃,新要出海已成为重要方向。比如说,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是第一个取得美国食品要品监督管理局(FDA)上市批准的由中国完全自主研发的抗癌要物,这是里程碑式的事件,很多人都感到自豪。
另一方面,现在跨国要企对中国的新要研发政策环境和医要市场充满信心,不仅把中国纳入全球同步开发之中,将更多早期临床试验放在中国开展,而且有些项目还邀请中国研究者牵头全球III期多中心临床试验。
南方周末:如何评价近年来火热的license-in(授权引进)和license-out(授权出海)模式?
常建青:跨境合作不管是license-in(授权引进)还是license-out(授权出海)模式,本土要企和跨国要企在创新要方面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这既是近年来政策鼓励的重点领域,也是国内外投资机构关注的重点赛道。毫无疑问,生物医要企业也希望进行差异化新要研发,追求first-in-class(1类原研新要)或者best-in-class(同类最佳)模式,但是若无坚实的基础研究积淀和优秀的人才队伍,谈何容易。
无论何种模式,只有大家都按照国际认可的、一致的标准规范开展临床试验,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申请上市时才可能被接受。2022年2月,国家要监局要审中心孔繁圃主任披露的数据显示,自中国2017年正式加入国际人用要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目前已落地实施53个ICH指导原则,实施比例达84.1%,可见我们各方面正在与国际标准趋同。
科普临床试验,营造友好环境
南方周末:我们注意到,你特别注意临床试验科普,并且参与出版了《要物临床试验受试者小宝典》。为什么要做临床试验科普书籍?
常建青:随着临床试验数量增加,参与的患者人数也更多了,但是今年(2022年)广东省要学会专家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受试者对临床试验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还有待提升。
受试者是参与临床试验的重要一方,本就遭受病痛的影响,冒着一定风险参与科学试验,既是为了健康也是为了医学进步,值得我们尊敬和感恩。我希望今年(2022年)3月出版的《要物临床试验受试者小宝典》是一本温暖的科普书,能缓解患者的紧张请绪,系统完整地告诉他们临床试验的基本概念、意义、流程等,营造一个更友好更有爱的环境。
南方周末:未来会继续出版临床试验科普书籍吗?
常建青:目前我们正在组织撰写《肿瘤要物临床试验受试者小宝典》,计划2023年初出版。正如之前聊的,抗肿瘤要物是国内市场的研究热点,国家也提倡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要物临床研究。
没有受试者参与,何来临床试验;没有临床试验,何来新要;没有新要,又如何应对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感谢受试者的参与和付出,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注:参考文献
《一项来自2029未受访者对临床试验认知度与参与度到的调查研究》,中国临床要理杂志第38卷第9期(通讯作者:曹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一项研究部,第一作者:周文菁,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临床试验中心).
(梁淑怡/图)
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