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漫长的路,终有尽头。
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冯琳及其团队成员取得了阶段新的研究成果。他们率先发现营养物质能够从“营养、保健、风味和物理品质”四方面改善草鱼肉质,并创建了保证草鱼肠道健康并改善肉质的32种营养物质经准营养需求数据库,同时提出了营养调控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已在饲料企业进行转化。
“搞科研既要‘顶天’,即在理论上有突破,发表一些高水平的论文,让研究具有国际影响力;同时也要‘立地’,即能实实在在地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冯琳表示。
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力量
“坚持创新”是冯琳经常对团队成员说的话。
“科研创新,一定要有扎实的功底,一定是在搞清楚基本科学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冯琳表示,“同时,创新工作也不可能在一两天之内完成。在认定方向后,就要做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冯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她也经历过一段科研低谷期,没有产出、团队成员请绪低落。有人甚至不理解冯琳的研究,觉得她的科研工作“好像很轻松,只是养养鱼就可以了”。
但其实水产动物的养殖实验难度极大,条件控制和细节管理都十分重要。实验前有许多繁琐的准备工作,甚至还要干很多重体力活;实验正式开始后还需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实时汇报实验进展,常常昼夜颠倒不能休息。
“如果没有团队协作,没有大家的坚持,实验是难以完成的。搞科学研究,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小了。”冯琳感慨道,“学校及研究所给予的平台支撑、我的导师周小秋教授、团队的各位老师和学生给予的帮助,都是我最坚实的后盾。”
回顾二十余年的科研历程,冯琳说自己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源于研究本身。“我一直坚持在这个领域深耕,其根本原因在于,我认为发展水产行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她说。
冯琳介绍,鱼肉因蛋白质含量极高,而脂肪含量相对较少,因此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同时,在其较少的脂肪里,又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也就是二十碳五烯酸(即DHA,俗称“血管清道夫”)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即EPA,俗称“脑黄金”),所以鱼肉对人类的心血管发育和大脑发育都非常有益,因此又具有较高的保健价值。
“水产养殖为人类提供了优质的动物蛋白产品,在改善人类膳食结构和保障国民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是很有必要的。”冯琳表示,同时水产动物的饲料转化率相对较高,在目前的养殖水平下,投喂1到1.2公斤饲料就能让淡水鱼长一斤肉。而提高饲料转化率,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采访最后,冯琳表示,要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就必须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科技支撑,而科研工作者要在其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未来,我将和团队成员一起,做出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帮助养殖户们养出更健康、美味的淡水鱼。”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