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藻有时候是丝状的,用棍子一搅,便是一大团地牵扯着,像卷麦芽糖那样卷几下,这绿藻便整团地缠绕到棍子上,拿出来扔掉,水便恢复清亮了。
更多的时候,是另外一种绿藻。暗绿的颜SE浮在水面上,那水面便像被覆盖上了一层油膜。这种绿藻用棍子搅不动,只能用网兜把它兜上来。
放了几条小泥鳅下去,一心地盘算着泥鳅吃绿藻,我吃泥鳅的日子。可是,泥鳅却接二连三地死了,这两种绿藻依旧是生生不息。
有朋友出主意,说可以去市场买几个螺蛳回来放着养。市场里卖螺的小哥问我要买多少?我说就一块钱。小哥抓了一把丢了过来,回家一数,只有不到十只螺蛳,丢进缸里,水花也没溅上几个,螺蛳们就不见踪影了。
想起从前去新会玉湖玩,都会看到湖边的青石板上爬满了螺蛳。小时候乡下的鱼塘边也有很多螺蛳,表弟他们只要去玩水,就会莫回来很多河蚌和螺蛳。把它们放在石头上砸碎,拿去喂鸭子,鸭子会连壳连肉一起吞下肚子。
这种个头小小的螺蛳,在江门地区被叫做石螺。别处的先例是在清明吃螺蛳,谓可以明目,还说在清明前后那几天吃螺吃河蚌,就可以消肿解毒,有民谚说:“清明喝碗歪歪汤,不长痱子不生疮”。
我们广东的习惯却是会在中秋吃炒螺,也说是可以明目,但中秋的螺,螺仔太多,口感的确不如清明的螺。
清明的螺蛳无子,是肥美的时候。将螺用清水加少许油静养,使其吐净污泥,取出用剪刀剪去螺尖,为了更加卫生,可以再用沸水焯烫一下,捞出沥干备用就可以了。
谈正衡先生说:“韭菜炒螺蛳肉更是绝配,形似胶饴的螺蛳肉先以油和作料爆煸,再投春酒共炒……盛入青花瓷盘中,碧绿的韭菜里,近乎黑SE的螺肉星星点点,像是散落田野里的牲畜,让人宛如欣赏一幅江南水乡风俗画。”
在江门,螺的做法是早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那市场里的螺在卖的时候,一小把紫得发亮的带梗紫苏叶便会循例放在这只小螺的隔壁,如影随形。这里做的炒田螺,是除了放姜蒜之外,一定要放入紫苏的。
紫苏很多时候是以配菜的方式出现在餐桌上,比如紫苏炒排骨,紫苏炒豆角,紫苏炒肉,又或者做泡菜的时候放一些紫苏在里面。放了紫苏的泡菜不但不会变质,而且水质也会很好。鲜紫苏还可做汤,是上佳调味品。加入了紫苏的食物,会使食物更具有独特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