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渥太华附近的郊外,生活着一户奇特的人家:
36岁的妻子米斯帝和46岁丈夫布莱斯,住在自己修建的土房子里,使用太阳能发电,喝井水,吃着自己种的蔬菜,自己养的牲畜,这样生活了十多年…
十多年来,这对夫妇再也没有支付过水电费,一家四口几乎完全靠自己生活。
米斯帝和布莱斯承认,这样的生活方式既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社会实验:
他们相信,在现代社会,人们仍然可以通过不断的耕作来过上舒适的生活……
这奇异人生的开始,要从十五年前开始……
当时,米斯帝和布莱斯都在汉密尔顿的一家餐馆担任厨师,相同的职业和兴趣使两人走到了一起。
那时候,这对年轻夫妇经常抱怨城市的生活节奏太快,不堪重负,而米斯帝也因为工作压力而偏头痛。
2006年的一次机缘巧合下,这对年轻夫妇去乡下看望布莱斯的乃乃。布莱斯乃乃在乡间的土屋,后院的菜地,周围清新的空气,让他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
米斯帝多年来一直患有偏头痛,竟然也好了。
从此,这对夫妻决定找一个美丽干净的地方过上简单的乡村生活,就像布莱斯的祖母一样。
不仅如此,他们还决定将这一生过得更彻底:
尽可能完全自给自足……
之后,两人开始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
他们先是用积蓄买了一小块农田,然后打算在上面盖房子,开菜园,搭马圈……
房子应该尽可能以原始方式建造。
房子的骨架是用从附近树林里砍下来的大木头建造的。
之后,夫妻俩又到河边挖泥土、沙子、稻草,盖房子的内外墙。
再补充一些其他材料和装饰,一个原生态的房子就这么盖好了。
院子的篱笆是用捡的树枝围起来。
屋子里的楼梯,房柱也都就地取材搭成…
一楼是厨房,餐厅和客厅,厨房里垒的是烧柴的灶台和火炉。
客厅的装饰也都取材于周围现成的东西…
洗手间里,马桶和浴缸一应俱全,只不过热水也是用柴火加热…
二楼是一家人的卧室,装修得同样很原生态,夫妇俩的卧室。
女儿的卧室…
修房子加各类七七八八的修饰,整个房子的花费总共也不到1000加元(5000多人民币)。
为了实现自给自足,夫妇俩在房顶装上了太阳能电池板。
又在院子里立起一个18米高的风车,两种设备一起为房子提供必要的电力:
主要是手机,平板电脑,冰箱这几样…
而家里的日常用水来自于井水,那口井是两人多年前在后院自己动手挖出来的,要用的时候用电泵把水抽起来。
夫妇俩还在房子旁边装了两个雨水收集桶,专门收集洗手间的用水。
解决了住,接下来就该考虑吃饭问题了,这一点难不倒两人。
这对厨师夫妇在后院开辟了一个菜园,种上各种瓜果蔬菜,蔬菜来源就解决了。
又养了两头牛,一群机,牛和机提供新鲜牛乃和机蛋。
还圈了一片地养了几匹马,马用来拉车,替代汽车解决出行问题。
从2006年开始,米斯帝和布莱斯两人就这样一步步莫索,花费了整整三年时间完善这种生活方式。
到了2009年,夫妇俩在吃住行方面,已经能完全实现自给自足了。
几年后,这对夫妇的两个女儿相继出生,虽然一家人仍然可以实现生活自给自足。
但是,除了吃穿住行,一些必要的开支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手机费、上网费、动物饲料等。
为了应付这些不可持续的开支,这对厨师夫妇决定在当地开办外卖业务。
他们提供的菜肴均采用自家种植和饲养的原生态食材,深受当地人喜爱。
只是每次送货的时间比城里要长一点:
因为这些外卖都是用马车送来的……
现在,这对夫妻已经这样生活了十多年。
米斯帝说,他们已经 10 年没有再支付水电费和信用卡账单了,几乎忘记了住在城市里的感觉。
两人对目前的自给自足状态非常满意。
唯一不方便的是两个女儿的教育:
目前,这对夫妇购买了自己的学习材料和教学大纲,并自己教孩子课程。
至于这种模式能否延续下去,两人承认一切还在观察中。
不管怎样,有得必有失。
米斯帝和布莱斯总的来说对目前的生活状态是很满意的,自给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仿佛活成了与世无争的霍比特人。
布莱斯坦言:
“城市里的人们花费时间工作,以获取必需的生活资源。
我们花时间劳作,直接获取生活资源,意义是一样的。”
当然米斯帝和布莱斯也承认,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过他们这样的日子:
“我们生活方式并不适合每个人,只是目前对我们一家来说很棒,至少在当下,我们想不出更美好的生活方式了。”
世界共识社区概览:
(可逐一点击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