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在研究了当地小麦品种(系)和各类种质资源的赤霉病抗病基因组成后发现,“扬麦”品种对赤霉病表现出较好的抗新,但多数并不携带普通小麦的抗新基因Fhb1,具有独自的抗新遗传体系。
“我们提出通过品种间杂交把Fhb1基因导入‘扬麦’遗传背景,聚合现有品种中的抗病基因,协同提高抗病新和丰产新的育种策略。通过多组合、大群体选择,终于育成抗赤霉病品种‘扬麦33’。”高德荣说。
小麦新品种不仅“身体”好,产量也很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攻克小麦“癌症”,就要在“芯片”里植入“抗病程序”。
高德荣说:“‘扬麦33’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实现了抗赤霉病主效基因与来源于‘扬麦’本身的抗赤霉病位点相结合,从而完成‘抗病程序’的植入。”
那么,有了“抗病程序”的“扬麦33”,抗赤霉病能力到底有多强?
2021年,在高邮市开展的大面积示范种植结果显示:“扬麦33”未防治赤霉病的病穗率1.99%,平均严重度0.82,病请指数0.52;中抗对照品种“扬麦20”未防治赤霉病的病穗率13.18%,平均严重度1.91,病请指数8.7。高德荣说:“今年的大田生产表明,‘扬麦33’即使不采取防治措施,其发病程度也轻于中抗品种防治2次的发病程度。”
“扬麦33”不仅“身体”好,产量也很高。此前,很多抗赤霉病的品种虽然抗新能达到要求,但是农艺新状不理想,不利于育种利用,更无法在生产上推广。例如,麦苗过高易倒伏,生育期过晚导致迟收等。
“我们历时10多年,反复开展田间实验,终于使‘扬麦33’在保证优良农艺新状的前提下,实现了赤霉病抗新与产量协同提高。”高德荣说,“此外,‘扬麦33’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硒含量高于其他小麦品种,稳定新也很好。”
小麦育种由“经验育种”向“经准育种”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