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头:
上一谈我在“求贤令”里淘出了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从商鞅变法窥探企业文化(一)之求贤令的秘密】,这一谈就要开始谈商鞅变法里的企业文化落地了。
一、以农为本
要想收复失地及成就霸业,军事绝对是直接的手段,而经济则是背后的支撑,两者相辅相成。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农业在经济中就占着主导地位,于是商鞅将重点放在了农业上,采取破除井田制,让土地私有制,奖励垦荒等措施,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又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农业建设当中,他还有意抑制商业发展,毕竟“商”的本质是等价交换,不直接产生价值,因此,一切为“农”开路,国库就这样慢慢地充盈了。
二、唯才是用
在人才上,商鞅废除旧世卿世禄制,避免贵族子弟凭借祖荫占着茅坑不拉屎。颁布了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机励更多的人建功立业。在战场上,士兵为了立功,作战勇猛,秦军因而有了“虎狼之师”的称号。被后世誉为“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从一介平民逆袭成为“武安君”。奖赏政策也吸引着山东六国的人才纷纷涌入秦国,例如后来巧舌如簧的张仪、制定远交近攻的范雎以及谋定六国的李斯,他们原本都不是秦国人。
三、完善制度
为了更好地落实秦国的“企业文化”,商鞅先后颁布了《垦草令》和《秦律》等法令。从“睡虎地秦墓竹简”等出土的秦简来看,秦朝的法律制度相对完善,内容涉及刑法及行政、经济、民事等方面,切实做到各行各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了更好更系统化地管理,商鞅又普遍推行了县制,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须知一个组织里,在新旧制度交替的时候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就是集中,因为如果这个时候多方势力各自为政,互相推诿或明争暗斗的话,是无法集中力量干大事的,那样的话,秦国的“企业文化”就很难落地了。
说在后头:
商鞅变法的内容还有很多,因为谈的是企业文化,所以上述提到的一系列变法措施多是围绕着其核心价值观进行的,而所有的目标也严格地遵从其使命和愿景。这些使秦国很快富强起来,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全中国奠定了基础。我认为变法的成功除了商鞅准确地抓住国内的主要矛盾之外,和历史上其他变法相比,还具备下面的几个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