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MAO鹃,苗族,1985年出生,中共党员,雷山县人,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三次代表,贵州省雷山县MAO克翕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2021年被中共贵州省委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评为贵州省TUO贫攻坚“先进个人”。2021年被贵州省总工会、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省妇女联合会等评为贵州省“最美劳动者”称号。
MAO鹃在采茶(受访者供图)
茶台古SE古香。坐在记者对面,MAO鹃将一颗“银球茶”放入杯中,倒入开水。不一会儿,杯中的“银球茶”犹如一朵花徐徐绽放,之前还抱团一起的无数茶叶慢慢舒展开来。
MAO鹃是“银球茶”第三代传承人。伴随四溢的茶香,MAO鹃一家三代研制和传承银球茶的故事,娓娓道来。
MAO鹃在制作银球茶(受访者供图)
扎根大山研制出“银球茶”
盛夏时节,走进雷山,不少乡村漫山遍野种满茶树,郁郁葱葱。
好山好水出好茶。雷山县的茶园大多分布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腹地,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茶产区群山环抱,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适宜茶树生长。
不过,雷山茶也有一番“曲折史”。
雷山县自古有种茶的历史。据《雷山县志》记载:清代,已有人在雷山境内开垦茶园,但由于交通闭塞,不少茶园荒废了。
20世纪80年代,雷山县委、县政府开始在雷公山腹地大力发展茶产业。
为让荒废的茶园恢复生机,1980年,已经51岁的MAO克翕,向单位提出申请,主动走出了县科委办公室,到距县城14公里的丹江镇觉散苗寨安营扎寨,这里正是大片茶园荒废的地方。
当时,MAO克翕带领40多名工人,起早贪黑地上山割草、翻地、修剪茶树、增施肥料。通过两年的艰苦奋战,大伙将荒芜的500亩老茶园全部垦复,恢复了生机,一片翠绿。不仅如此,大伙还开垦出了新茶园200亩。
“白天,爷爷穿梭在茶垄之间,观察茶树,记录数据;夜晚,爷爷伏在如豆的煤油灯前,捧书攻读,探索工艺,直至深夜。”说到爷爷的用心,MAO鹃满是钦佩之请。
细节决定成败。细心的MAO克翕在炒制茶叶时发现,鲜叶经过高温杀青后,在机械揉捻和炒制中,茶坯在炒制锅中往返回炒,受热炒干后,逐渐形成大小不同的圆体茶球形状。
随即,MAO克翕脑海中产生一个新奇的想法:采用茶叶自身的果胶制成不同于市场现有的散茶、坨茶、砖茶,将茶叶做成茶球形状。
在多次实验,反复探索,反复比较之后,MAO克翕发现:只有产于海拔1200——1400米云雾缭绕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清明新芽,茶叶的高果胶质含量才能让茶球紧实饱满。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努力,MAO克翕终于研制出了汤SE明亮、茶味浓郁,鲜爽回甜,清香持久的“银球茶”,并获国家发明专利。
为何取名“银球茶”?“听爷爷讲,因为茶球就像我们苗族姑娘身上佩戴的银铃铛,加之当时我国乒乓球频频夺冠,基于这两个独特的背景,所以命名为‘雷山银球茶’。”MAO鹃介绍说。
MAO鹃在采茶(受访者供图)
银球茶荣获“茶王”称号
1996年,MAO克翕以个人名字命名,成立贵州省雷山县MAO克翕茶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
公司的茶产业一步步发展壮大,MAO克翕也逐渐走向年迈。2003年,为了传承银球茶,从县里一家单位提前退休的MAO华,接过了父亲MAO克翕的担子。
在MAO克翕掌管公司时,研发新品是公司最重要的任务,而到了MAO华接管时,重心则转移到销售和管理上。
银球茶销往全国各地,北京是其中一个重要市场。在物流和高速公路都不发达的20世纪90年代,MAO鹃的父亲只能和公司员工一起驾驶货车去往数千公里之外的首都,通常要颠簸好几天才能到达。
在MAO鹃的记忆中,每年春天,为了茶叶销售,父亲都要到外面去跑市场。“我十几岁的时候,每年春天父亲都会离开一个多月。”
渐渐地,随着银球茶的名气越来越响,公司也逐步走上正轨,高速公路的兴建,以及物流业的逐渐发达,MAO华的工作也能轻松一些了。
为进一步做好销售,MAO华充分利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茶博会、雷公山茶城以及电子商务为平台,在做好各项茶文化活动,加大茶产品的宣传和销售工作。
“父亲历经辛苦,才研制出银球茶,我不但不能丢下,还要进一步将银球茶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为此,在MAO华带领下,公司特别注重品牌的打造,好让更多人知道银球茶。
MAO华带领公司一道,不断对茶产品进行探索创新。经过不懈努力,在2015年贵州省首届春季斗茶大赛中,全省一千多种茶样参加比赛,由雷山县MAO克翕茶业有限公司选送的特级银球茶TUO颖而出,获得绿茶类唯一的金奖,并荣获“茶王”的称号。
专家对“雷山银球茶”给出的评语是:以外形圆球形形制周正,显毫较光洁、深绿,汤SE黄绿泛黄,香气毫香,嫩栗香,滋味鲜醇,叶底芽叶成朵,黄绿较亮、匀净,获得绿茶类金奖茶王当之无愧。
工人在制作银球茶(受访者供图)
“银球茶”代代有传人
为把银球茶传承下去,2017年,MAO鹃离开工作了10年的雷山旅游局,接过了父亲MAO华的担子。
事实上,虽然从小就生活在茶香中,但MAO鹃并没有想过自己未来会接下父亲和爷爷的衣钵。她大学学习了自己感兴趣的旅游专业,毕业后在西江工作,后来进入雷山县旅游局。
然而,随着爷爷MAO克翕因病去世,父亲MAO华又渐渐老去,传承银球茶的重任落在了MAO鹃身上。
“要好好地把茶产业传承下去,带动更多的老百姓TUO贫致富!”这是爷爷生前经常对MAO鹃说的话。
就这样,MAO鹃辞掉了很多人羡慕的体制内工作,成为了雷山县MAO克翕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对MAO鹃而言,“转型”并非易事,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从种植、加工,到销售、推广,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多专业知识需要掌握。“从采茶到制茶,一点点从零学起,光是将茶叶捏成球这一个步骤,我都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学会。”
掌握了银球茶制作技艺的MAO鹃,2019年被雷山县人民政府认定为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新项目“银球茶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新传承人。
然而,摆在MAO鹃面前的更大困难是,如何做大做强“银球茶”产业。
在MAO鹃看来,要想继续做大做强“银球茶”,只有不断开拓市场,用互联网+思维来营销运作“银球茶”品牌。
为此,一方面,MAO鹃经常参加全国茶展,去现场展示分享银球茶,给用户最直观的饮用体验。同时,MAO鹃用抖音等新媒体把茶园风光、采摘过程、冲泡工艺等拍摄成视频传播出去。
“我通过新媒体不仅宣传了银球茶品牌,带动产品销量,同时也给自己的传承之路带来了新的能量和关注,受益很多。”2020年,在MAO鹃带领下,公司销售额突破了2000万元,成为了规上企业,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使用雷山银球茶地理保护标志使用权。
接手公司以来,MAO鹃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分别在西江镇、望丰乡、方祥乡等设有茶青收购点和初级加工厂,与600多户茶农签订茶青收购协议,同时带动周边3000多户发展茶叶种植。2021年,公司销售额达到2200多万元,带动农民实现增收982.6万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远柏
编辑 郭睆秋
二审 施昱凌
三审 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