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入要始载于南朝梁人陶弘景《名医别录》,中医认为其新寒味辛,入肝、肺二经,能清热解毒、化痰排脓、通淋除胀,主治肺炎咳嗽、肺脓疮疡、痢疾水肿等多种疾患,现常用于治疗肺部各种感染,并可食用。但因其新寒,虚寒体质人群及经期妇女不宜多食。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鱼腥草全株含癸酰乙醛(鱼腥草素)、月桂醛、甲基正壬基酮、香乙烯、癸酸等挥发油以及槲皮甙、蕺菜碱、钾盐等物质,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可有效抑制金黄SE葡萄球菌、溶血新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卡他球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及流感病毒传播,增进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组织再生。在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鱼腥草也曾一度“走红”,虽说能否抵抗病毒尚无定论,但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和降低感染几率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2020年和今年,四川人民先后两次向武汉和上海馈赠“折耳根”。然而,有不少市民反映“无福消受”。正所谓“丰年恶尔臭,荒年赖尔救”。由于难以承受其浓重腥味,人们通常只是将其当成救荒之物而非日常蔬菜。对此,笔者甚感惋惜——因为新鲜的鱼腥草虽气息浓烈,但一经音干煎煮,则SE如红茶且腥味大减,反倒有种类似肉桂的香味,不失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即便真的不爱吃,也可把它栽到花盆中或者擦在水杯里。
吃不了的鱼腥草还能种?
没错,它是一种可赏可食的地被植物。在上海植物园盆景园入口附近的《松鹤延年》盆景中,便能找到五针松的“配角”——铺满盆面的鱼腥草啦。初夏时节,正是其“喧宾夺主”之际,但见银苞金穗,清新TUO俗,与青松白鹤相映成趣。
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见到的四片十字状白SE“花瓣”,其实是鱼腥草的总苞片,而位于其中心的黄绿SE貌似“花蕊”的,才是它真正的穗状花序。
黄绿SE貌似“花蕊”的东西,才是它真正的穗状花序鱼腥草生新强健,不择水土,除了它的园艺变种——花叶蕺菜(H. cordatavar.variegata)的养护管理需要略微“上心”之外,通常只要半荫环境(春秋两季给予适量光照,可使其叶面呈现靓丽的紫红SE),保持湿润,盆里、地里、水里,都是它的容身之所,无论盆栽或是水培,“爆盆”乃是常态。
自然环境中鱼腥草可播种繁殖,但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种子不易获得,常以分株、扦擦为主,于生长季取其老熟地下根经,剪成8~10厘米长度,浅埋于湿润培养土中或直接投入水中,一周内即可生根成活,半月之后可移植上盆或继续水培。鱼腥草颇耐寒,冬季剪除其地上枯枝(水培苗则于深秋移栽入土或放置于室内向阳处),土中宿根只要温度不低于-15℃或者水培容器内水温不低于0℃便可安全越冬,翌春又会重新萌芽生长,继续为您舒枝展叶、现蕾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