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一点,除了影视作品,我们也可以通过民国时期的文学作品得到印证。比如孙犁就在《澹定集·序》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不久,传说新从北京来了一位女学生。这个小姑娘,上大学以后,就有了洋气,什么事请都信心满满的。”
可见,洋气在当时的人眼里,的确代表着进步和积极,而不只是买办千金头上的宫廷卷发和沪上名媛的手推波浪。
不过,任何美学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洋气也不例外。
它盛行于民国,在1940s之后归入沉寂,并于八九十年代,重新成为了审美焦点。
但在2010年之后,又开始变得寂寂无名。直到近几年,其实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了。
其原因在于,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深入,“洋气”所对应的现代感,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中国人司空见惯的现实。
洋和土的差别,不再触目惊心,甚至我们自身的文化可以迸发出更多美感、更多自信。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西方美学已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进入了后现代语境。
从那以后,约等于现代感的洋气,即使在西方也表现得不那么突出了。
审美变得更加多元。Y2K土酷风的崛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总之,审美是TUO离不了价值判断的,而价值判断又与社会发展的具体状况相关联。
像洋气这个审美范畴,如果我们不结合其他背景来看分析它的话,的确很容易给它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然而事实上,它的内涵和意义,远比这个判断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