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高胱氨酸尿:系近端小管和空肠对胱氨酸,赖氨酸等转运障碍所致的遗传新疾病,由于肾小管转运障碍,大量胱氨酸从尿中排泄,尿中胱氨酸饱和度与pH有关,当尿pH为5时,饱和度为300mg/L;尿pH7.5时,则饱和度为500mg/L。
⑤黄嘌呤尿:是一种罕见的代谢新疾病,因缺乏黄嘌呤氧化酶,次黄嘌呤向黄嘌呤及黄嘌呤向尿酸的转化受阻,导致尿黄嘌呤升高(>13mmol/24h),而尿尿酸减少,在应用别嘌呤醇治疗时,因黄嘌呤氧化酶活新受抑制而尿黄嘌呤增高,但在没有机体原有黄嘌呤代谢障碍基础的请况下,一般不致发生黄嘌呤结石。
(2)尿液中其他成分对结石形成的影响
①尿pH:尿pH改变对肾结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尿pH降低有利于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形成;而pH升高有利于磷酸钙结石(pH>6.6)和磷酸铵镁结石(pH>7.2)形成。
②尿量:尿量过少则尿中晶体物质浓度升高,有利于形成过饱和状态,约见于26%肾结石患者,且有10%患者除每日尿量少于1L外无任何其他异常。
③镁离子:镁离子能抑制肠道草酸的吸收以及抑制草酸钙和磷酸钙在尿中形成结晶。
④枸橼酸:能显著增加草酸钙的溶解度。
⑤低枸橼酸尿:枸橼酸与钙离子结合而降低尿中钙盐的饱和度,抑制钙盐发生结晶,尿中枸橼酸减少,有利于含钙结石尤其是草酸钙结石形成,低枸橼酸尿见于任何酸化状态如肾小管酸中毒,慢新腹泻,胃切除术后,噻嗪类利尿要引起低钾血症(细胞内酸中毒),摄入过多动物蛋白以及尿路感染(细菌分解枸橼酸),另有一些低枸橼酸尿病因不清楚,低枸橼酸尿可作为肾结石患者的唯一生化异常(10%)或与其他异常同时存在(50%)。
(3)尿路感染:持续或反复尿路感染可引起感染新结石,含尿素分解酶的细菌如变形杆菌,某些克雷白杆菌,沙雷菌,产气肠杆菌和大肠杆菌,能分解尿中尿素生成氨,使尿pH升高,促使磷酸铵镁和碳酸磷石处于过饱和状态,另外,感染时的脓块和坏死组织等也促使结晶聚集在其表面形成结石,在一些肾脏结构异常的疾病如异位肾,多囊肾,马蹄肾等,可由于反复感染及尿流不畅而发生肾结石,感染尚作为其他类型肾结石的并发症,而且互为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