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中对于寿命的说法有很多,最广为人知的还是在《论语》当中。在《论语》中有这样的一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衣,不逾矩。”
这段话说的是孔子他老人家的一生,他本人十五岁立志要在大学之道上学有所成,于是开始潜心学习。
到了孔子他老人家三十岁的时候,已经懂得了许多的礼数与礼法之类的东西,此时的孔子是一个能够做到言行举止为人处世都相对得体的一个状态。
等到他四十岁的时候,被世人称作是智者的时候,发现自己还有不足的地方,从而能够对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到不断完善的一个阶段。
等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因为已经拼尽全力地将自己能够知道的都弄清楚了,对于那些被时间空间限制不能得到解决的问题,就能使是交给上天来解决了,此时人开始知道了自己对于整个个天地之间的各种规律的一个渺小。
等到了人活到六十岁的时候,不管身边出现什么样的声音,因为看得多了、见得多了,各种看法就都听得通了。
当人活到七十岁以后,就能够随心所衣地不受法度的制约了,因为此时作为七十岁的老者,自身的道德水准已经远远高于法度所规定了的程度,七十岁老者的随心所衣是在他的道德水准允许下的随心所衣。
此时老者的行为早已经不需要法度的制约了,因为他们自身的修养早已经造就他们不会超出他们心中道德的底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