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暑正浓,盛夏正当时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大暑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对人来说有些难熬,但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夏日闲放》中提到:“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说的就是三伏天的景象。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伏”表示音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所以自古有“热在三伏”的说法。
按照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开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开始,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开始。初伏和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而中伏的天数有短有长,可能是10天,也有可能是20天,这取决于初伏出现日期是早还是迟。
俗话说:“冷有三九,热有三伏。”每逢三伏,为了解暑,古人会饮用清凉饮料,也会举办各种风俗活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属于三伏天的风俗文化。
大暑饮伏茶,防暑又祛湿
伏茶,从名字上看就能了解到,是三伏天喝的茶。在古代,很多地方都有个习俗,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的路人饮用解暑。如今这种凉亭很少见了,但是在温州,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伏茶又称凉茶,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草要煮成,不仅能防暑还有祛湿的作用。
而在我国广东、香港和澳门一带,凉茶不仅仅只是“伏茶”,更是离不开的“续命水”。“大病找医生,小病喝凉茶”,在广东,仿佛什么不舒服的小MAO病都有凉茶可以应对。凉茶好喝么?广东的凉茶,可不是平常能在超市买到的加多宝或是王老吉,纯是草要熬制的,对于喝不惯的外地人来说,可能会苦到喉咙一紧。就连从小喝凉茶的广东人,都常常自我调侃:“如果哪天一个广东人,开始自己到街头找凉茶喝,那么就证明他长大了。”
“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在广东,除了凉茶,还有大暑时节“吃仙草”的习俗。现在也叫凉粉草、仙人草,经叶晒干后能做成大家熟知的“烧仙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过大暑喝暑羊,还有荔枝和米糟
大暑节气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除了饮伏茶这种防暑的方式,还有一种方式讲究“以热治热”,比如福建莆田地区,人们会在大暑这天吃荔枝、羊肉和米糟来“过大暑”,还会和亲友互赠荔枝和羊肉,在华北地区也有在大暑这天喝暑羊(就是喝羊肉汤)的习俗。
吃荔枝。荔枝富有营养价值,是莆田四大名果之一,莆田当地有句俗话“大暑吃荔枝,滋补赛人参”,说的就是大暑这天吃荔枝的好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说的是荔枝的美味,莆田荔枝、南山荔枝,都是家喻户晓的美味。
食温汤羊肉。温汤羊肉,又称白切羊肉或者干焖羊肉,是莆田独特的风味小吃,属于闽菜系。相传,在明朝当地有一户宰羊为生的人家,有天倭寇来犯的时候,他刚宰好一只山羊,听到消息随手把羊肉放到身边装着开水的木桶里,用锅盖盖上,再铺了点稻草伪装起来。藏好羊肉后,全家逃到山上避难了。等倭寇退兵后,一家人回到了家中,饿得不行,想起来还有一只肥羊在家。赶紧把羊从木桶中捞出来,发现羊已经是熟肉了,切开一吃美味异常,一点腥味都没有。后来,这户人家按之前的方式做出了温汤羊肉,拿到市场上去卖,大受欢迎。
温汤羊肉的做法,就是选上好的山羊,杀好洗净后整只羊放入锅中,用滚开的水淋着烫伤几遍,赶紧放到木桶中,再倒入适量开水,淹没整只羊,盖上盖子焖。等到第二天拿出来,按照羊的各个部分分别切开。吃的时候,把羊肉切成薄片,装盘上桌,配上姜、蒜、醋、酱油,鲜嫩可口。
吃米糟。米糟,就是把米饭拌上白米曲发酵,偷熟成糟。等到大暑那天,划成一块一块,加上红糖煮食,据说可以“大补元气”。还有些地方,用蒸米糕代替吃米糟。米糟,又被称作醪糟、米酒。米酒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成分,饮后能开胃提神,还有活气养血的功效。
大暑吃凤梨,降温解暑生好运
在我国台湾,有句民谚“大暑吃凤梨”,意思是大暑前后的凤梨是最好吃的,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普通话的“旺来”相同。所以大暑吃凤梨不仅能降温解暑,更有能让人产生好运气的寓意。
凤梨除了可以泡盐水直接吃,还能做成凤梨机块,机肉的香味、辣椒的辣味,再加上一点点凤梨的香甜,好吃又开胃。不仅如此,在台湾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小吃也是凤梨做的,那就是凤梨酥。
作为台湾的标志新手信之一,凤梨酥成了很多台湾人送礼首选。相传起源于刘备娶亲时的凤梨酥,如今已经演变成结合西式派皮与中式凤梨馅料所制成的现代“凤梨酥”。外皮酥松入口即化,内馅甜而不腻,也很适合大暑节气食用。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的就是炎热之极。大暑是农业活动较为繁重的时节,尽管如此,“讲究”的中国人还是忙里偷闲,准备了各种美食,在火热的夏季表达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大暑节气,正当三伏
三伏闲请在,清凉藏心中
好手信祝您清凉一夏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