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宁静致远,方得始终,我是林方致。
武夷岩茶诞生于明末清初,为乌龙茶始祖。在古代就备受名人喜爱,清朝乾隆皇帝就写过“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青和兼骨鲠”的名句称赞武夷岩茶。
在清代,医要学家赵学敏在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武夷茶,其SE黑而味酸,最消食下气,醒脾解酒。新温不伤胃,凡茶癖停饮者,宜之。”
目前盛暑,喝些岩茶可以消食降暑,半发酵的岩茶茶新温,也不会伤了脾胃。
今天看后台的时候,看到有茶友提问:“我的岩茶比较碎,投茶时觉得量不够,要不要增加投茶量?”
泡茶时的投茶量,干茶在盖碗中占的体积与茶叶的实际重量不是一个量级的问题,要分开考虑。
因此,看到这个问题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位茶友是不是问反了?
正常来说,在冲泡岩茶时100-110ml的沸水搭8克左右的干茶,对于比较碎的岩茶来说,接触热水的面积更大,应该减少投茶量才对。
这样的黄金茶水比例,适用于所有类目的武夷岩茶,不论是水仙、肉桂、大红袍,或是轻火茶、中火茶、足火茶,一概通行适用。
和其他茶叶的冲泡相比,冲泡岩茶会比较省事一些,因为一般的包装形式都是8克一泡装的岩茶,泡茶前可以不用称茶。
确定完投茶量后,只需要和别的茶类一样的冲泡顺序即可,正常注入沸水、坐杯、出汤,一气呵成,便可得到一杯花果香馥郁,浓醇鲜爽的茶汤。
值得注意的是,出汤的速度一定要快,做到“快出水”,最后,在出汤时要尽量的将茶汤沥干净。
岩茶有“岩骨花香”之称,让它与其他茶类区分开来,一是因为它特殊的山场,二是因为它的工艺。
炭焙是岩茶的核心工艺之一。不过,焙过火的岩茶,茶叶也会变得比较脆弱,其中,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干茶条索容易破碎。
这样条索干燥、蓬松的干茶,装进泡袋之后,再经过运输和流通。无可避免的会有一部分的干茶,断了、裂了、碎了。
于是,就不可避免出现少部分的碎茶。所以在泡袋装的岩茶中倒出破碎的茶叶也是正常的。
碎茶在盖碗中占的体积少,
要不要增加投茶量?
正常请况下,一整泡茶投入盖碗中,因为茶叶条索蓬松,在盖碗中会占据很大的面积,剩余的空间少。
而茶叶如果被挤压过,受到外力的影响,原本匀整的条索便碎。此时,同样的倒入盖碗内,干茶体积看起来比平常少了很多。
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要增加投茶量么?
当然不。
一泡8克的岩茶,不论条索是完整或是破碎,茶叶原本的重量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增加投茶量。
并且,不论是冲泡哪种茶品,都不能只看茶叶的体积来投茶,那是不靠谱的。
例如白茶中的白毫银针与寿眉,前者以芽头为主,后者以梗叶为主,在冲泡时的投茶量都是5克,而后者占据的体积是前者的一倍。
言归正传,在冲泡条索比较碎的岩茶时,一旦增加了投茶量会有什么后果?
那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茶汤过浓、过苦。
岩茶的外形,在鲜叶时期呈现出来的是绿SE的薄的扁平体。分为了上表面和下表面,外层覆盖着细胞壁保护着内质。
经过萎凋、揉捻以及焙火等一系列的工艺后,茶叶依然能够保持一个完整的形态,这也让茶叶内质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
一旦岩茶的条索因为外力原因破碎,它的内在物质也会被打破平衡。经过沸水的冲泡刺机,大量的茶味物质会从碎茶的断裂缺口处,快速涌出,浸出。
还有一种方式是换一个盖碗或是减少投茶量,不过因为一泡茶本就是8克,减少投茶量,多出来的岩茶不好存放,所以不考虑。
因此,更好的选择是换一个稍微大一些的盖碗,增加注水量,从而改变茶水比例,让茶汤的滋味达到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中。
上述这两点,才是应对碎茶的正确措施。而靠增加投茶量,来应对碎茶的冲泡,无疑是火上浇油。
怎么冲泡比较碎的岩茶?
条索比较碎的岩茶,冲泡起来还是比较麻烦的,除了前面说的泡出来茶汤偏苦、偏浓外。
还因为,在出汤的时候,那些碎茶可能会顺着盖碗出口出逃,落入到公道杯内,进而到达品茗杯,在喝茶的时候,就会比较麻烦。
此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一下泡茶小工具——茶滤。可以在倒出茶汤时,用茶滤过滤汤水,将碎茶叶挡在公道杯外。
这样碎茶就不容易掉入公道杯,分入品茗杯内,让人喝到满口碎茶末。
这一方法虽然好,但是如果是要招待客人,还是建议挑一泡品质好,品相也好的茶,泡给客人喝。才不失了基本的礼数!
总结
岩茶中出现碎茶是正常的,不要慌张自己是否买到劣质茶,碰到碎茶时,冲泡不能多投茶,可以运用方法化腐朽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