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据光绪《蕲州志》记载:“六朝文献,两镇干城,在东门外,为知县李时珍、同知李建中、副使李建木、兵备李树初建。”记录在明天启甲子年(1624年),蕲州(今湖北蕲春)官府为李时珍及其子孙建立了四贤坊,也提到李时珍任“知县”一事。此“知县”,应为沿用《本草纲目》中“敕封文林郎蓬溪知县”的说法。
闭门6年写《本草纲目》
据陈存仁、王吉民《李时珍先生年谱》、吴佐忻《李时珍生平年表》记载:“1572(年),隆庆六年,壬申,55岁。《奇经八脉考》一卷在这一年完成。是年冬十二月,时珍为他的父亲月池、母亲张氏立墓碑。”然后,直接跳到“1575(年),万历三年,乙亥,58岁。子建中任蓬溪知县”。后又直接跳到“1577(年),万历五年,丁丑,60岁。时珍请顾日岩作《奇经八脉考》序”。
加上蕲春《李氏族谱》的相关记载可知,在万历元年(1573年)到万历六年(1578年)《本草纲目》初稿完成的这6年中,所有史料均没有记载李时珍有任何外部活动,包括以前经常新的外出考察采要等。
从时间上看,应是李建中隆庆五年(1571年)在河南光县任职后,李氏父子生活相对稳定,物质上具备了条件,因此才在隆庆六年(1572年)冬天为李时珍去世的父母重立新碑后,之后便闭门潜心开展书稿的编辑工作,所以才无任何记述。唯有李建中任蓬溪知县一记,提示李时珍已58岁。
又据吴佐忻《李时珍生平年表》新考新增:“1577(万历五年,丁丑,六十岁),河南左参政吴国轮因考核不合格被罢官,回到故乡兴国(今湖北省阳新县),时珍作《吴明卿自河南大参归里》一首安慰他。7月7日(万历丁丑小暑),顾问为《奇经八脉考》作序。”
从内容来看,万历五年(1577年),李时珍应该已身在老家湖北蕲春。但根据蕲春县李时珍墓文物管理所宋光锐1985年所作《李时珍——伟大的医要学家》中所言:“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二月,他曾将一册刘雪湖的《梅谱》送给一位朋友做纪念……同一年夏天,李时珍的好友吴明卿由河南弃官归故里。旧友重逢,分外机动,李时珍即席赋诗一首。”诗与吴佐忻《李时珍生平年表》所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