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个人账户完成了历史使命,现今弊端凸显,导致门诊待遇始终无法提高,一场改革,势在必行。」王震表示。
如今看来,此次门诊共济改革更像是医保个人账户完成特定历史使命后的「谢幕礼」。
据悉,现今80%以上的个账沉淀资金趴在健康状况较好的年轻群众和健康群众账户中,而退休群众和患病群众结存少不够用、门诊个人自费负担重,特别是患慢新病的退休人员迫切希望建立普通门诊统筹。
大量沉淀资金,不符合基本医保「风险共担」的原则,也难以借助保险的杠杆撬动更多保障。
本质上,此次的门诊共济改革(及个账改革)是一次利益的再分配——健康的人帮助生病的人、年轻的人帮助年老的人、收入相对高的人帮助收入相对低的人。
为了使改革平稳落地,国家医保局采取了权益置换、总量平移、待遇保障不降低的基本原则。
即将原有个人账户基金划拨部分纳入门诊统筹,王震认为,「一方面保留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设置和部分功能,继续发挥其积累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统筹基金保障功能,把普通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范围,切实帮助身患疾病有治疗需要的人群,在机制上补齐了保障短板。」
「国家的制度安排意在把过高的住院率降下来,让参保人该看门诊看门诊,无需因无法报销而顾虑。特别是慢病患者、老年人,负担非常重,个人账户不足以支付其医疗费用,依赖门诊统筹的建立。」王震对健康界表示。
来自王震的测算显示,改革后个人账户划入比例由改革前医保缴费总额的47.5%下降到28.8%左右,也就是说,划到统筹基金的比例约为医保缴费总额的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