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颈动脉斑块?如何形成的?
《Lancet》子刊上的一项研究对全球 21 个国家和地区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患病人数和危险因素进行了评估,显示 2020 年全球有近 20 亿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我国 40 岁以上的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超过 40%。
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的破裂和TUO落、颈动脉狭窄和闭塞均可导致缺血新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通过各种手段早期发现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估,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图 1. 正常内膜 → 内膜增厚 → 斑块形成
图源:站酷海洛
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动脉内膜下局灶新病变结构,定义为局部浸润动脉管腔 0.5 mm 以上,或局灶新内膜内侧增厚大于周围区域的 50%,或颈动脉内-中膜层(IMT)大于 1.5 mm[1]。
因颈动脉内-中膜层(IMT)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最易被累及,临床上常通过测量 IMT 厚度作为诊断颈动脉硬化的主要标准:IMT < 1.0 mm 为正常;IMT 在 1.0~1.5 mm 为内-中膜增厚;IMT > 1.5 mm 为斑块形成[2]。
表 1. 颈动脉内-中膜层(IMT)的厚度及诊断标准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