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穿越回古代,
最宜居的朝代一定是宋朝。
随着电视剧《梦华录》的热播,
宋朝人的雅致生活又被搬上荧屏。
作为史上假期最多,
寒门出贵子最多的朝代,
宋朝可谓将平民化做到了最彻底。
当时的汴京,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花光满路,箫鼓喧空。
一日三餐自宋开始流行,
宋风雅韵,诗意书香,
擦花、挂画、点茶、焚香自不必说,
那时候就有了宠物美容、外卖和漱口水……
正如陈寅恪先生曾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
过着“宋瓷一样经致生活”的宋朝,
就如一幅“中式文艺生活图鉴”。
外 卖
《清明上河图》上就画了一个
不知正往谁家送外卖的饭店伙计。
有人统计过,《东京梦华录》共提到100多家店铺,
其中酒楼和各种饮食店占了半数以上。
因为汴梁餐饮业发达,
“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
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换言之,宋代都市的小白领、小商人,
跟今日的城市白领一样,
都不习惯在家做饭,
而是下馆子或叫外卖。
没错,宋代饮食店已经开始提供“逐时施行索唤”
“咄嗟可办”的快餐、叫餐服务了。
宠物美容
人类社会对猫、狗的驯化
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但将猫、狗当成宠物养,是比较晚的事。
在宋朝,已有寻常人家养宠物狗、宠物猫了。
宠物的出现,可以视为人们生活品质
进入较高层次的体现。
因为养宠物狗、宠物猫的人多了,
宋代的市场上也就出现了
狗粮、猫粮等宠物衍生商品。
《武林旧事》中的记录更有意思,
其“小经纪”罗列了杭州城的
各种小商品和宠物服务,
其中有“猫窝、猫鱼、卖猫儿、改猫犬”。
“猫窝”“猫鱼”“卖猫儿”的意思好理解,
“改猫犬”则很可能是
给宠物猫、宠物犬做美容。
连宠物房、宠物美容都有了,
这跟今日人们养宠物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日三餐制
从吃饭的角度宋朝是个承前启后的朝代 。
宋朝以前,多数人一日两餐;
宋朝以后,一日三餐的人多起来。
换句话说,从一日两餐变成一日三餐
是从宋朝开始过渡的。
正因为宋朝平民很少吃午餐,
所以宋朝的饮食行业自然而然分成了三派:
一派是摊贩,只卖早点。一派是食店,只卖晚餐。
一派是酒楼,既卖早点,又卖晚饭,
还捎带着批发黄酒。 午饭有没有人经营?
有,但午饭在宋朝属于点心,
并不算正式餐饮。
在北宋,现代意义上的“饭局”出现了,
围坐一起的合食制取代分餐制,
流行了起来。
公筷,也随之诞生了,讲究又文雅。
证交所
宋代实行比较广泛的禁榷制度,
盐、茶、矾、香要等物品的交易
采取间接专卖的方式:
先由商人向政府设立的“榷货务”入纳现钱,
换取一张“交引”,然后凭着这张“交引”
到指定地点领取盐、茶等商货。
宋太宗时,为了引导军用物资流向边郡,
宋政府又创制“折中法”:
商人在边郡入纳粮草等,
政府估价后发给其“交引”。
宋政府的估价远高于市场价,
高出市场价的那部分,叫作“虚估”,
市场实际交易价则叫作“实估”,
宋代“交引”的面值,
就由“实估”和“虚估”组成。
“交引”的原始功能类似于“提货单”,
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使得“交引”
突破了其原始功能,
获得了有价证券的流通功能
──由于“交引”的价值存在
一个巨大的“虚估”额,这个“虚估”额
成了附加于“交引”之上的利润空间,
可以吸引买家来购买“交引”。
于是,类似于证券交易所的“交引铺”
便应运而生了。
交子纸币
交子,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纸币,
出现于宋。1023年,宋仁宗出台政策,
禁止商人自由发行交子,
且在成都设益州交子务,主持交子发行。
官交子,便是我国最早由政府
正式发行的纸币,比美国(1692年)、
法国(1716年)要早六七百年;
而益州交子务,被学者认为
是世界最早的中央银行。
牙膏漱口水
从史料上看,至少有一部分宋朝人
是坚持每天刷牙的,例如寺庙里的和尚。
和尚为什么要刷牙?
因为戒律上要求他们刷牙。
因为僧人是佛教徒,而佛教源于古印度。
古印度人很早就有刷牙的习惯,
以至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时候,
捎带着就把这个习惯变成了戒律。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释迦牟尼制定的戒律
自然就变成了中土僧人的生活规范。
换句话说,最早一批中国人之所以学会刷牙,
正是受了佛教的影响。
大约到了北宋中叶,
刷牙的习惯已经走出寺院,普及到全社会了。
宋朝人已经发明出真正的牙刷,
用竹木做柄,一头植上马尾,
蘸上青盐和要材制成的牙粉。
南宋杭州有人专门开店卖牙刷。
洗脸漱口水也要买来用。
宋朝平民刷牙用不起昂贵的牙香,
所以用青盐和要材制成的牙粉很受欢迎。
牙粉是干粉状物品,蘸到牙刷上容易掉,
于是宋朝人又发明出一种廉价的牙膏:
找一捆新折的柳树枝,剁碎扔到锅里,
添满水,使劲熬,熬最后,水没了,
只剩下一锅黏稠的胶状物,
用姜汁混合一下,牙膏就成了(参见《太平圣惠方》)。
宋朝以后,中国人制作牙刷和牙膏的技术
没有出现任何改进,而且还有倒退的趋势:
野蛮的元朝新移民始终没有学会刷牙,
而明朝人和清朝人也大多使用块状的青盐,
像林黛玉那样在饭后擦一擦,
擦过以后还把没用完的青盐放到窗台上,
下回接着再擦,很不卫生。
到了清末民初,中国人差不多已经完全忘了
老祖宗曾经发明过牙刷和牙膏,
改从欧洲进口,并认为之前古人压根儿就不会刷牙。
改向西方人学习,其实大错特错。
川菜
宋朝没有辣椒,
但是宋朝人却喜欢吃辣。
在这片土地上,能提供辣味的食材有很多,
除了辣椒,还有葱、姜、蒜、
蠤头、胡椒、辣寥、韭菜、
茱萸、芥末和芥菜挖瘩。
宋朝人吃的辣,
主要得自生姜、胡椒、芥末和辣菜,
辣菜就是芥菜挖瘩。
《东京梦华录》载,汴梁夜市上出售辣脚子,
酒店门口还有小贩托着白瓷缸子卖辣菜,
这辣脚子和辣菜其实都是用芥菜疙瘩做的。
把芥菜的根经洗净,去皮,切成条,
封缸腌制半个月,起缸叫卖,是辣脚子;
如果只腌制一晚,浇上醋和小磨油,就是辣菜。
《梦粱录》上说临安夜市上
出售辣菜饼,这应该是一种带馅儿的面食,
用芥根做馅儿。芥根很辣,所以叫辣菜饼 。
现在湘菜和川菜里都少不了辣味,
宋朝没有湘菜,但是已经有了川菜
北宋有三大菜系:南食、北食、川饭
川饭那候的川菜也很辣,而且跟现在一样突出麻辣,
因为里面放了很多胡椒和姜末。
火锅、刺身
你现在品尝到的灌汤包、火腿、东坡肉、
涮火锅、刺身、油条、汤圆、爆米花
等美食小吃,都是发明或流行于宋代。
东坡肉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
涮火锅在那会儿叫“拨霞供”,
刺身即生鱼片,是传入日本后的称法,
在宋代叫“脍”,苏东坡、陆游、欧阳修、
梅尧臣等宋朝大文豪都是鱼脍的忠实爱好者。
澡堂
在宋朝,沐浴之事从贵族走向了大众。
清洁文雅的宋人将浴堂叫作“香水行”。
如果你行走在宋朝街市,
看到门口挂一个壶,便是香水行了。
在宋朝,长年不沐浴的士大夫
是要受取笑的,有个名叫窦元宾,
出身名门,才华很好,
但因不常洗澡,同僚就叫他“窦臭”。
冷饮
一到夏天,街头巷尾会多了
有许多应时的小吃,供人们降温消暑,
在这之中,最受欢迎的大概就是吃冰了。
宋代版的冰机凌与现代今日版本相比,
怕是有过之而不及
孟元老特别指出,“冰雪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
并且像报菜名一样,一一列举,
有砂糖绿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
细料馉饳儿,麻饮机皮,
细索凉粉,甘草冰雪凉水,等等。
隔着千百年的差距,
或许我们都不明白这里许多食材到底是什么,
但通过它们的名字,
还是能感受到这些消暑良品的经致。
吃瓜
唐朝后期,西瓜开始在契丹种植。
到了北宋,女真人学会了种西瓜,
但是宋人还没有学会。甭说学,
连西瓜长什么样子都没见过。
北宋人民到了盛夏和金秋
这两个季节也吃瓜,可惜吃的不是西瓜。
北宋灭亡以后,女真人占据中原,
中原才开始种植西瓜。
宋高宗在位的时候,曾有使臣
从金国带回西瓜种并在江南试种,
但是没有普及。
宋朝老百姓真正开始大规模
种植西瓜是在南宋中叶。
金庸武侠名著《天龙八部》里的人物
应该都没有吃过西瓜,
因为他们都生活在北宋中叶,
要过一个世纪以后才能跟西瓜结缘 。
倒是《色雕英雄传》里的
郭靖和黄蓉可以吃到西瓜。
您知道,郭、黄二人生逢南宋中后期,
西瓜无论在中原还是在江南
都成了很常见的东西。
金庸先生曾经让黄蓉
从牛家村的瓜农那里买了一担西瓜,
瓜农夸口说:“我们牛家村的西瓜又甜又脆,
姑娘你一尝就知道。”
这段描写非常靠谱,
假如让北乔峰和南慕容去买西瓜,
那就违背历史了。
西瓜是从西域传到契丹,
再从契丹传到金国,
最后从金国传到中原和江南。
也许,西瓜的得名正是
来源于此一西域在西边,
所以宋朝人民才给这种瓜取名叫西瓜。
除了西瓜,宋人常吃的水果有
莴苣笋、白桃、水鹅梨、金杏、
李子、红菱、沙角儿、要木瓜、
水木瓜、冰雪、茘枝,等等。
种类齐全,应有尽有,
我们现在吃水果的相差无几。
焚香
宋朝以前焚香主要以皇室贵族为主,
到了宋朝时市井中出现香要铺,
淡淡的香气成为宋朝人生活的一部分。
诗人陆游曾发自内心的感叹:
“车驰过,香烟如云,
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这一时期还形成了香学的研究,
出现了《名香谱》《天香传》《洪氏香谱》等
一批关于香的专著,
步入中国香文化的鼎盛时期。
点 茶
在宋朝,饮茶,饮的是艺术。
宋人品茶之风盛行,
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
无不以饮茶为时尚,饮茶之法以点茶为主。
电视剧《梦华录》片段
宋人喝的不是茶叶,而是茶饼。
把茶饼碾成茶末之后,
下一个步骤就是击拂点茶,
点茶出现的泡沫凝聚,
宋人以“Ru饽”“沫饽”“英华”“Ru花”
“粟花”“琼Ru”“雪花”“白花”“凝酥”等
华丽意象的词语唤之。
再用茶膏在Ru饽之上题一字作一画,
犹如水之丹青,这便成了
陶冶请草的观赏艺术:茶百戏。
一些有名的茶馆,
常引得人们来此处斗茶玩乐。
“斗茶”又称“茗战”,是以竞赛的形式
品评茶质优劣的一种风俗,
在茶文化发达的宋朝为不少人热衷。
“斗茶”夺魁者,一般都会赢得
茶馆奖励的一壶龙井。
电视剧《梦华录》
挂 画
“挂画”,最早是指挂于
茶会座位旁的关于茶的相关画作,
主要以茶事为表现内容,
也可表达某种人生境界、处世态度和娴雅请趣。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演变至宋代,挂画改以
诗、词、字、画的卷轴为主,
题材更加广泛。
电视剧《清平乐》
擦花
擦花在宋朝成为“生活四艺”之一。
在宋代是不分阶层的爱好,
渗偷在宋人的生活方式中。
譬如店家每天早晨营业前
除了打扫..卫生还有布置擦花。
在《梦华录》中,女主角出场
便是划船采花归来的场景,
这些鲜花主要用于茶坊的擦花和清供。
电视剧《梦华录》片段、剧照
宋朝爱花到极致,每年春天,
民间还会举办擦花比赛和隆重的“花朝节”。
宋朝流行“簪花”的时尚,
即将鲜花戴于发髻或帽冠之上,
男女皆然。
瓷器
宋代,“中国陶瓷的伟大时期”
1987年,当宋代沉船“南海一号”重见天日时,
船上装载的近六万件出口的瓷器,
令世人惊叹。
宋瓷,是当时远销海外的抢手商品,
亦是宋人经神映照,
将优雅内敛的极简美学体现得淋漓尽致。
“天下宋瓷,汝窑为魁”,汝窑瓷器
最别致在其“雨过天青”的天青SE,
可惜传世稀少。
夜市
直至宋代,宵禁之制才被突破,
汴京成为“不夜城”,
灯火通明,笙歌不停。
除了昼夜迎客的酒楼茶坊,
夜市上还有各SE饮食小摊,
瓦舍勾栏里上演着文娱节目。
宋朝的游乐场所叫“瓦子、瓦舍、勾栏”等。
瓦子、瓦舍是城中较为大型的
综合新文艺演出场地,
演出人员也大多是一些专业艺人,
相对勾栏来说,要高档不少。
“勾栏”仅是用栏杆、绳索、幕嶂分开,
形成一个个的小场地而已。
但不管是“瓦舍”还是“勾栏代节目
都是异常丰富的。据记载,当时沛梁城中
有五十多家“瓦子”人们喜闻乐见的
相扑、傀儡、影戏、杂剧、背商谜、
学乡谈等表演应有尽有。
玩具
据考证“玩具”一词产生于宋代,
在南宋《梦梁录》中记载:
杭州人家给孩子“抓周”,会摆上
“父祖诏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
道释经卷、秤尺刀翦、升斗等子、
彩锻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
应用物件,并儿戏物”,
然后“置得周小儿于中坐,
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
供孩子“抓周”的物件中就有玩具。
磨喝乐
我们现在每年都会有儿童节,
在宋朝时每年则有一个“玩具节”,
那就是乞巧节
在这一天,各种神奇巧妙的小玩具都会上市。
“磨喝乐”就是宋代儿童最喜欢的玩具了。
音乐文学
在宋代,每一首词的词牌
都代表一种曲谱,词是用来演唱的。
宋词是音乐文学。如今曲谱已经失传,
我们能读到的仅留文字。
彼时风靡的“流行音乐”,
是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词。
交通法
最早的交通法也出现在宋朝。
宋朝出现了关于飙车的“限速”规章。
宋法典中明确规定:
城内街巷和人多处,不许骑快马驾快车,
除非十万火急,否则就要受打板子的刑罚。
宋代兴礼让而厚风俗,由此可见。
城市安保
宋不抑商,皇城外的民间生活
也丰富多彩,别具一格。
一条街上有香料铺、纸画铺、
银器首饰铺、干果铺、茶食店、碳行,
以及民居,应有尽有,
丝毫不差于经济发达的今日。
城市基础设施也面面俱到,
街坊里巷,每隔三百步,设有巡捕房一所,
保护百姓安全,防止天灾人祸。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请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请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