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选状元要看颜值?
古代考状元是非常难的,不仅要凭实力,也要靠“颜值”,你信吗?
大明王朝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以实力来说,郭翀(chōng)应为状元。然而朱元璋见过郭翀后,觉得此人其貌不扬,他在入围的一百多个士子中转了一圈,发现一个大帅哥,叫吴伯宗,器宇轩昂。朱元璋很开心,我大明第一次考试,就得选个这样的“门面担当”,于是吴伯宗被点为状元,“以壮国威”。
朱元璋之后,建文帝的时候,按照实力,王艮应该为状元,结果王艮长得没有入了帝王的法眼,就屈居第二。换谁呢?大臣们推荐了两个人,一个是叫胡广的秀才,一个是来自湖广(明清湖南湖北的行政名称)的秀才杨溥。建文帝想看看谁长得好再定,于是宣旨:“胡广秀才上殿。”结果下边的人都蒙了,究竟是“湖广秀才”,还是指“秀才胡广”啊。杨溥还在那犹豫呢,叫胡广的那个人已经上朝去了。建文帝一看,跟王艮一比,这个简直一表人才,龙颜大悦,于是就确定他为状元了。实际杨溥长得也不错,要是他先去,没准儿就是他成为状元了。当然,最惨的是王艮,世界上最伤心的事请,不是得不到,而是得到了又失去。
清人绘《古圣贤传略》中的杨溥
到了明朝中期,这样的事请也是不断。如正统皇帝的时候,大臣们推荐了一个状元,主要是根据试卷实力来的。结果皇上一见本人,发现不符合审美标准,但大局已定,没法改了。对不起,皇上,我们错了。再下一次考试,终于有了经验,考官们选出几张有实力的试卷,然后偷偷去看人,整得跟相亲似的。有一个叫张和的,拟定为状元,皇帝派人去看,发现他眼睛不好,于是赶快回来换人,他成了榜眼,而选了一个叫施槃的做了状元。明朝第九位皇帝弘治皇帝也干过这事,选状元的时候,跟大姑娘似的,偷偷去看人家长相,本来定的是一个叫丰熙的,后来一看,这人身体有MAO病,就赶紧换了轮文叙为状元。轮文叙人在家中坐,状元从天上来。
为了表达对以“颜值”定状元的不满,民间也有着悠久的传说故事,如关于天师钟馗的传说即是一例。有一种说法说钟馗在德宗年间参加科考,当日主考官乃是吏部侍郎韩愈,副主考是大学士陆贽,两人看了钟馗的卷子,认为此人是个奇才,遂将钟馗点为第一名。德宗皇帝听韩愈禀奏说新科状元钟馗才华出众,便在金殿上召见钟馗。没想到见到钟馗,发现其相貌丑陋至极。德宗心中不悦,以为朝廷取士全在身言书判,认为此等丑陋之人不足以点为状元。钟馗听罢,一怒之下便自刎而死。德宗见此,大出意料,为了笼络人心,他下旨将钟馗以状元身份殡葬,又封钟馗为驱魔神以祛人间邪魔。
明人绘《钟馗骑虎图》,钟馗为“万能神”,能驱鬼,能佑福。钟馗眼睛望着蝙蝠,寓意:福到眼前
选“颜值”高的做状元,大家往往会有一个误解,认为这是为了招驸马。一些戏曲小说往往写士子中状元后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故事,实际历史上,被招为驸马的状元只有唐代的郑颢一人。原因也很简单,古代士子大都早婚,等到中状元时(平均 30 岁),一般早就结婚生子了。封建社会以“颜值”选状元,实际上是为皇帝选一个“顺眼”的陪王伴驾之臣而已。
科举为国家取才,但国家是谁的呢?皇帝谦让一点,说是天下人的。但天下人都明白,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在封建王朝,状元之名只能靠帝王的喜好定夺,因为状元只是一家之状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