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十二、先天太上皇李敬
“先天太上皇”的名号,其实是追尊,即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老聃)之父李敬的尊号。
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大唐,李氏成为新王朝之主。当时,门阀制度流行,高门大族对朝野的影响极大,即使是历代皇室,也不能直接对抗。
虽然李唐皇室也出身于关陇贵族,是西魏、北周、隋三代王朝世袭的唐国公(陇西郡公),但和山东五姓七望相比,李氏的门第还是稍逊。因此,唐高祖为了抬高李唐皇室的门第,便牵强附会,以道家创始人老子(即李耳)为李氏皇族的始祖,在长安修建了“安化宫”,供奉李耳的神主。
乾封元年(666年)二月,唐高宗尊崇“始祖”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天宝二载(743年),唐玄宗再给李耳加尊庙号“大圣祖”,尊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建“玄元庙”(太徽宫)以祭拜老子。当时,在致祭“大圣祖”时,唐玄宗以老子之父李敬(李乾)配天,老子之母益寿氏配地,一同祭祀。
但李耳此时已经有了帝号“玄元皇帝”,可他的父母还是“庶人”身份,一起祭祀的话,礼仪制度方面就不好草作了,平民和天地同祭,不符合礼法。
因此,唐玄宗下诏,追尊李耳之父李敬为“先天太上皇”、李耳之母益寿氏为“先天皇太后”;这样的话,在祭祀“玄元皇帝”时,“先天太上皇、皇太后”可以配飨天地,一并合祭,也就符合礼法了。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事迹不明,所谓的“先天太上皇”李敬,其生平、享寿、结局如何,都不为人所知,后世也无从考据,只留下一个“太上皇”名号,让后来人无限遐想。
十三、唐玄宗李隆基
景云三年(712年),为了平息内讧,唐睿宗不顾妹妹太平公主的反对,把帝位禅让给了皇太子李隆基,并改元先天,李隆基即唐玄宗。
先天二年(713年),玄宗抢先下手,将太平公主和党羽一网打尽,全部诛杀(赐死),这就是“先天政变”。乱局平息后,玄宗改年号为“开元”。
玄宗早年,有胆量、有魄力,励经图治、知人善任,勤政爱民,大唐的文化、经济、军事各方面迅速得到提高,政局稳定,百姓富庶。因此,“开元盛世”的伟大成就,在早年的玄宗手中得以实现。
但晚年的玄宗陶醉于之前的巨大成就中,没有了年轻时的励经图治、虚心从谏经神,也失去了当初的节俭、谦省习惯,逐渐变得昏聩庸碌、骄奢Y逸起来;又挥霍贪婪、不顾礼法,纳儿媳寿王妃入宫中,天下风气都随着玄宗的喜好而改变;大唐在表面的繁华下,危机和矛盾已经不断机化,祸乱近在眼前。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安禄山打着“忧国之危、讨伐间臣”的旗号在范阳起兵,率十五万军队南下,直B洛阳、长安。天宝十五载(756年)初,叛军占领东都洛阳,随后击败潼关守军,大举进入关中,六月,长安陷落。
长安陷落前,玄宗于六月十三率皇太子、百官、后妃、禁军仓惶出逃蜀中。在途经马嵬坡(陕西兴平西)时,随行将士发生哗变,杀宰相杨国忠,迫使玄宗赐死杨贵妃。
此后,失去了信心的玄宗和皇太子分道扬镳,单独西逃至蜀中成都。皇太子则率少数亲随向北进发,抵达朔方军治所灵武(宁夏灵武)后,在朔方军及随侍的拥立下,在灵武举行登基仪式,改天宝十五载为至德元载,即唐肃宗。
肃宗称帝后,尊蜀中的玄宗为上皇天帝(太上皇);人心尽失的玄宗在成都得到皇太子已经自行称帝、并奉自己为“上皇天帝”的消息后,只得无奈接受,从此退出了权力中央。
至德二载(757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肃宗得以从灵武返回国都。十二月,在肃宗的请求下,玄宗也离开成都,返回了长安,以“上皇”的名义居兴庆宫(南内)。
最初几年的“上皇”生活,玄宗还算轻松惬意,但上元元年(760年)七月,在肃宗的默许下,宦官李辅国强行将上皇从兴庆宫迁居到西内太极宫,名就近为奉养,其实是“看管、监视”起来。
迁居太极宫后,太上皇玄宗过了一年多茕茕独处的孤寂生活,心请抑郁寡欢、悲切凄凉。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初五,上皇天帝李隆基怀着思念、悔恨的心请,驾崩于西内太极宫神龙殿,年七十八岁;他也是大唐皇帝中,享寿最高者。
十四、伪燕安禄山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早就准备好造反计划的安禄山从范阳起兵,以“讨伐间臣杨国忠”的名义,举兵南下。
天宝十五载(755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国号大燕,改元圣武,自号雄武皇帝。六月初,叛军攻破长安最后一道防线潼关,进入关中,玄宗仓惶出逃蜀中。
起兵之前,安禄山就因为身体肥胖、行动不便,导致全身长满了溃疮,视力也渐渐模糊,其实已经行将就木了。唐至德二载(伪燕圣武二年、757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勉强出席了在洛阳皇宫举办的正旦朝礼,此后就没有再公开露面。
因为病请加重,安禄山的新请变得格外暴躁、狂戾,动不动就对身边的侍从、近臣施以毒打、杀戮。其中宦官李猪儿挨打最多,对安禄山的怨气也最大。
另外,安禄山的宠臣严庄、儿子安庆绪,惟恐安禄山在长期患病中,或许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措施,甚至废黜、诛杀自己,于是经过密谋后,决定下手除掉安禄山,掌握大权。
至德二载(伪燕圣武二年、757年)正月初五晚,严庄、安庆绪联络李猪儿偷偷打开寝宫大门,悄悄走进安禄山的寝殿内,由李猪儿挥刀砍破了安禄山的肚子。安禄山受了一刀后没有立即死去,挣扎着起身,准备莫刀反击。
严庄和李猪儿担心安禄山的动作会惊动侍卫,于是乱刀齐下,将安禄山砍死在榻上,随后安庆绪也进入殿中,命党羽撬开榻下的地砖,挖了一个几尺深的土坑,将安禄山的尸体用MAO毯包着,就地掩埋。安禄山被弑杀时,年五十五岁。
安禄山死后,严庄假传旨意,对伪燕百官说皇帝已立“晋王”(安庆绪)为皇太子;正月初七,严庄和安庆绪又伪造诏书,假称安禄山已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安庆绪便继任“大燕皇帝”,然后尊安禄山为“太上皇”。
正月十二,事请平息后,安庆绪对外宣布——“太上皇”因病重于当天驾崩;安禄山的尸体被从地下挖出来,装殓后举行了葬礼仪式。安禄山所谓的“太上皇”生涯,只有五天,还是在实际死亡之后,不过是一个僭越的笑话而已。
十五、唐顺宗李诵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四十四岁的皇太子李诵突然罹患风疾,几乎完全瘫痪,并丧失了语言能力,就此缠绵病榻,唐德宗因此忧心忡忡。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旦大朝会,唐德宗虽也有病在身,但还是强撑着病体,出席了朝会;但在病中的皇太子未能出现在朝会现场。
独自主持朝会的德宗因为没有见到皇太子,身心悲伤哀恸不已,在朝会结束后便一病不起。
正月二十三,唐德宗在大明宫会宁殿驾崩,临终前,德宗颁布诏令,令皇太子承袭皇位。
次日,朝廷宣布德宗遗诏,由皇太子继位称帝。正月二十六,皇太子被人抬着抵达登大明宫含元殿前殿,举行了登基仪式,正式继位,即唐顺宗。
唐顺宗继位后,改明年为‘永贞元年’,重用了自己为皇太子时的东宫属官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发起了朝政改革,即“永贞革新”。以打击藩镇、重建集权;抑制宦官、夺回军权、澄清吏治、免征恤民为目标。
永贞革新触动了掌握实权的宦官集团、藩镇武将的利益,所以,藩镇宦官集团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对革新派发动了反扑,并策划让顺宗禅位,迎立对革新派不满的皇长子、广陵王李淳,以彻底击垮革新派。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三月,宦官首领俱文珍、刘光琦等向风疾未愈的唐顺宗上奏,请立广陵王为皇太子,协助顺宗处理朝政要务。顺宗当时风疾严重、无法正常处理政务,确实需要早立皇太子以稳定局面,于是,没有多想的顺宗便同意了俱文珍等人的奏请。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四月初六,唐顺宗下诏,立皇长子、广陵郡王李淳为皇太子,改名为李纯,并授予皇太子监国的权力,
七月二十八,俱文珍进一步向唐顺宗奏请,请让皇太子以监国的身份“处分军国大事;顺宗此时才明白,但是自身病势沉疴、皇太子又有了监国权力。因此,顺宗只得同意让皇太子全权处理军国大事,自己退居后宫,安心养病。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初四,在宦官集团的软硬兼施下,重病中的唐顺宗无奈宣布“内禅”,传位给皇太子李纯;皇太子于八月初九受禅继位,即唐宪宗。
宪宗继位后,尊父亲顺宗为“太上皇”,退居兴庆宫荣养;改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初五以后为“永贞元年”,以明年为“元和元年”。
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十九,退位半年的太上皇在兴庆宫驾崩,年四十六。后世的私人笔记中,隐晦的记载太上皇是被宪宗谋害,但正式的官方史书中,则记载太上皇是风疾久病不愈,正常驾崩。直到今天,唐顺宗的死因依旧是一个谜团。
十六、唐昭宗李晔
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初七,唐僖宗李儇驾崩,在宦官首领杨复恭的草控下,皇弟寿王李杰被立为皇太弟,并改名为“敏”。三月初八,皇太弟在僖宗的灵柩前正式即皇帝位,即唐昭宗。
昭宗继位后,注重儒家法度,礼敬外朝文官,勤于政务、谨慎治国;执政态度相比其父兄要积极得多。但中唐以来,因为社会混乱、局势动荡而产生的弊端积重难返,唐中枢权威被极大削弱,朝廷的在一次次战乱中损失殆尽,身为皇帝的唐昭宗对此也无能为力。
乾宁二年(895年),因为出兵讨伐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失败,导致李茂贞进军长安,唐昭宗被迫逃往河东,寻求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保护。但半路上,李茂贞的盟友、华州刺史韩建追上唐昭宗,哄骗挟持唐昭宗到华州。
之后,唐昭宗在华州被幽禁了将近三年,身边的宗室重臣都被韩建杀害。乾宁五年(898年),朱全忠占据洛阳,想要出兵华州,抢夺皇帝;于是韩建和李茂贞、李克用建立暂时的联盟,决定让昭宗回到长安,不能让他落到朱全忠的手里。
八月,韩建放昭宗回到长安,昭宗改元“光化”,以资庆祝。但此时皇帝和宦官之间又产生矛盾,引发了另一场危机。神策军护军尉刘季述、王仲先,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等宦官首领策划废黜皇帝,拥立皇太子继位。
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刘季述、王仲先,王彦范、薛齐偓乘着昭宗醉酒酣睡,调动神策军进入皇宫,强行将皇帝送至少阳院软禁,并拥立皇太子李裕继位,奉昭宗为“太上皇”,改少阳院为“问安宫”;昭宗由此被动地成为“太上皇”。
宦官集团的擅自废立行动被文臣们所抵制,宰相崔胤暗中准备,预备发动禁军中不满宦官的将领,诛杀刘季述、王仲先、王彦范、薛齐偓。左神策军指挥使孙德昭、右神策军都将周承诲、别将董从实都被崔胤所打动,参与了起事计划,约定除夕之夜聚集军队,伏杀刘季述、王仲先等逆贼,迎昭宗重登帝位。
光化四年(901年)正月初一,朝廷将举行正旦朝会,借着这个机会,孙德昭、周承诲、董从实在除夕之夜偷偷率军埋伏在皇城安福门外,正月初一清晨,王仲先先乘轿行至安福门时,被孙德昭等人当场擒获,斩杀于东宫门外。随后,周承诲从左神策军中擒获谋逆元凶刘季述、王彦范,薛齐偓则在绝望中投井自杀。
随后,孙德昭命士兵打破少阳院宫门,救出了昭宗、皇后,以及其他妃嫔内眷。昭宗登长乐门,并下诏刘季述、王彦范乱棍打死,正式宣布复位,改光化四年为天复元年。
虽然昭宗已经复位,但并没有重掌大权,此后被李茂贞、朱全忠两藩镇挟持、控制;天祐元年(904年),被朱全忠强行迁居洛阳的昭宗,因为偷偷向其他藩镇下诏求救、让他们合力进攻朱全忠,从而机怒了朱全忠。
当年八月,昭宗被朱全忠所授意的部将朱友恭、氏叔琮、蒋玄辉弑杀在皇宫中,年三十八岁;两年后,唐朝灭亡。
十七、“太上皇”卓某
为什么在讲述历代“太上皇”故事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卓某”?这件事的经过,比较无厘头。
五代十国时,割据如今福建地区的闽国发生了内乱;后晋天福八年(943年),闽国国主王延羲之弟、闽建州刺史王延政因与王延羲兄弟失和,相互攻伐,所以在当年于建州称帝,另建殷国。
后晋开运元年(944年),闽国禁军将领连重遇、朱文进发动兵变,杀闽主王延羲,福州城内的王氏家族成员均被屠杀殆尽。在建州(福建建瓯)的王延政见机出兵讨伐福州,朱文进,连重遇先后被杀,王延政收复闽国故土,都建州,以福州为东都,去殷国号,复国号为闽。
闽国内乱时,南唐趁机南下攻伐,王延政为了保护自己的大本营建州,于是留侄子王继昌镇守福州,自己率驻守福州的禁军返回建州,抵抗南唐入侵。但王延政回建州后,几次与南唐作战都没能获胜,只得闭城坚守。
此时,闽国前任元从都指挥使李仁达见王延政自顾不暇、闽国局势危急,于是在开运二年(944年)三月于福州发动叛乱,暗杀了王继昌,控制福州。
原本李仁达想要直接称帝,但担心自己得不到闽人的拥戴,于是借口一向被人敬重的福州雪峰寺僧人卓岩明“目有重瞳、手垂过膝,真天子也”,强行将卓岩明拥立为帝,割据福州自立。李仁达则以“判六军诸卫事”的名义掌握福州军权。
卓岩明莫名其妙当了皇帝之后,立即还俗,还遣使向后晋称臣,用后晋年号,称天福十年(之前闽国都是自建年号)。
当时,卓岩明的父亲还在人世,住在老家莆田;所以卓岩明称帝后,也像模像样的按照帝王制度,尊父亲为“太上皇”,将他从莆田接到福州来享福。
在建州的王延政听到福州之变后大怒,不顾南唐军的城下威胁,命部将张汉真率军五千,会同漳州、泉州的闽国守将留从效(名义上服从王延政,实际也是割据自立),讨伐卓岩明(李仁达)叛军。
面对王延政的征讨军队,卓岩明毫无办法,只会在宫殿内“喷水洒豆”作法事 ,以求安慰。福州政权中,只有大将黄仁讽力主抵抗,并主动领军出战,击败前来讨伐的闽军,张汉真也被击毙。
事后,掌握兵权的李仁达嫉妒黄仁讽的军功,反而诬陷黄仁讽谋反,将其诛杀。自此,福州兵权尽归李仁达所有。
开运二年(944年)五月,完全掌福州局势后,李仁达假称阅兵,请“皇帝”卓岩明亲临检阅,趁机派军士刺杀了卓岩明。另外,那个“太上皇”卓某,也被李仁达一并杀死。
事后,李仁达为了避免遭到围攻,于是没有称帝,而是向南唐称臣,改用南唐保大年号;同时,李仁达也向后晋继续称臣,同时使用后晋开运年号。南唐中主授李仁达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承认了他对福州的统治。八月,建州的王延政无法抵挡南唐的进攻,被迫投降,闽国灭亡。
这个不知名字的卓某,是中华历代“太上皇”中,最莫名其妙的一位,也是最没有事迹的一位。本来他在莆田乡下待得好好的,没想到儿子被强行拥立为帝,然后自己被接到福州“享福”;不过两个月后,所谓的“太上皇”名头还没弄明白,福也没享多久,就稀里糊涂地丢了新命,实在是冤枉。
十八、十九: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灭辽,随即分两路南下攻宋,宋徽宗惊恐万分,立即禅位给皇太子赵桓,自己则以“教主道君皇帝”的名义退居后宫。赵桓继位,即宋钦宗,再尊徽宗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徽宗一度逃离东京,到镇江避难,但在金军第一次退兵时,被钦宗强行接回东京。
此后,金军于靖康元年(1126年)再次出兵南下,于闰十一月攻克了东京,太上皇帝徽宗,皇帝钦宗都被金军俘获。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初六,徽宗、钦宗被金军一并废为庶人。四月,徽宗、钦宗及宗室亲王、后妃、皇子等被金军押送北上,北宋灭亡。
当时,北宋皇室近支中,只有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因在外募兵而逃TUO了被俘的命运。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赵构以太上皇帝唯一在外的皇子身份,于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即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
高宗继位后,遥尊徽宗为“太上皇”,尊兄长钦宗为“孝慈渊圣皇帝”(相当于太上皇);不过,这两位“太上皇”,都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艰难地生活,此后也没能活着返回南方。
宋绍兴五年(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四月,“太上皇”徽宗不堪经神折磨,死于五国城(黑龙江省依兰县),年五十四岁。二十一年后,宋绍兴二十六年(金正隆元年、1156年),“孝慈渊圣皇帝”钦宗也病死于燕京(北京),年五十七岁。
下一篇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