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就如同杜甫这句诗中所说得一般,223年,刘备征讨东吴失利,自己也于三峡白帝城升天,留下了一个只开创了一半的基业给后来者。
刘备去世之前,在病榻之上,将蜀汉基业以及后主刘禅一起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诸葛亮受先帝遗诏,因此兢兢业业,多次北伐,想要光复汉室,却始终没能实现,最后只落得个“秋风五丈原”的悲愤结局。
这是大家所熟知的,而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刘备在临死之前还提拔了一员将领,这员将领后来成为了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曾经一度击退了曹军的进攻,算是替惨死的关羽报了仇,大志未伸的诸葛亮出了气。
这位将领不是别人,正是王平。那么,王平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呢?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街亭战役的王平
提起王平,就不得不提到街亭之战,这也是王平整个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之一。
但凡熟悉三国故事的朋友都不会不知道街亭之战,街亭是魏蜀战争之中的重要关隘,正是由于马谡的骄傲自大,不听诸葛亮之言,导致街亭失守,战局失利,诸葛亮不得不上演了一出“空城计”,甚至整个北伐大计也因此而大受挫折。
在《三国演义》的小说和相关的戏曲中,这则故事都重点刻画马谡的刚絮自用,而王平只是反衬他的一个小人物,并没有多少笔墨。而在真正的历史之上,街亭之战中最出彩的人便是王平。街亭失守后,一众将领受到牵连降职,而王平则是唯一一个因为此战而受到提拔的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当马谡想要在山上安营扎寨之时,作为偏将的王平曾多次劝阻,却没有得到马谡的采用,于是只能带领一千人马另扎了一个小寨,万一真的出现危急请况之时,也好有个防备。
在街亭战役的过程中,马谡的人马被围困在山上,又慌又乱,四处逃逸,被魏军杀得溃不成军。而小寨中的王平却没有失去镇静,他命令将士不许外出迎敌,只许在帐内击鼓。魏军将领听见鼓声四起,以为有埋伏,不敢继续进攻。
王平正是用这招疑兵之计,为自己赢得了时间,可以带领士兵从容撤退,在被马谡打败的请况下,成功保全了手中的人马,减少了进一步的损失,同时还在撤退的途中,收容了不少溃逃的蜀国士兵。
王平这种临阵不慌的气质打动了诸葛亮,也说服了蜀营中的其他将领,在整个街亭之战的过程中,王平是唯一一个有功无过的人。因此在别人被问罪追责的时候,他却能够因为此事逐渐受到重用,慢慢成为蜀汉后期的一员大将。
那么有着如此军事才能的王平到底是什么出身,为什么在此之前都未能显露出来呢?
王平的来历
王平并非是一开始就追随刘备的人马,而是曹军阵营的降将。
王平原本隶属于曹草大将徐晃的部下,当时刘备进兵西蜀,谋取汉地。此时,曹草也预备谋汉,命令大将徐晃率领人马征汉,于是曹草和刘备的两方人马就这样因为争夺汉地而展开了一场战争。
徐晃到达汉水之后,想要渡河扎营,王平却一眼就看穿了其中的不妥之处,苦苦劝谏徐晃不可如此,但是徐晃根本听不进去王平的进言,依旧我行我素。后来徐晃果然被黄忠和赵云左右夹击,大败而归。
但是吃了败仗的徐晃不仅不反思自己的战术问题,反而仗着主将的身份,把所有的怒火和责任都推到了王平的身上,认为是王平救援不利才导致了战役失败。还传下将令要将王平斩首示众,以明军纪。
王平迫于无奈,只得投降刘备。刘备让他做了一位牙门将。不过也正是由于阵前倒戈的缘故,王平最初在刘备阵营中并没有受到太多重视,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一名将官,甚至有时候还会因为降将的身份受到其他人的轻视。
可是,黄金总会发光的,在刘备勘察关中地形之时,王平屡进谏言,而且全都说得头头是道,这让刘备意识到王平是一个可造之材,因而对王平另眼相看。并且在临死之前,也再三嘱托诸葛亮,说王平日后可堪大用,宜善加提拔。
那么,王平最后到底发挥什么样的大用呢?
王平的作用
刘备临终之前的举荐和王平在街亭战役中的表现,让诸葛亮彻底相信了王平是一个可堪造就的人才,对他一路加封。而王平也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最终成为了撑起蜀汉江山的一根重要支柱。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魏延立马跳了出来,趁诸葛亮病逝,军中无人主事之际挑起内乱。而在两军阵前,王平怒喝一声:“丞相尸骨未寒,尔等何敢如此”,一句话吼得气贯山河,直接击溃了魏延军团的军心。
后来曹魏大将军曹爽率领十余万人马进攻汉川。诸位将领皆大惊失SE,认为曹魏强悍,应该避其锋芒。此时王平已经成为了蜀中的主要将领之一,他严峻指出,如果此时退让,使贼得关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于是王平力排众议,果断应对,最终在他的指挥之下,将士们浴血拼搏,终于等到了援军到来,曹爽见已经占不到便宜,便退走了。王平也因为击退了曹爽的大军进攻,而名声大振。史书上说,他和邓芝、马忠三人,分别在东、南、北三面,是拱卫蜀汉江山的铁卫。
结语:
关羽曾经在曹草和孙权的联合算计之下,败走麦城,被吴将所擒,身首分离。诸葛亮六出祁山,却始终未能完成北伐大业,抱憾而亡,王平能够击退曹军的攻击,守卫住蜀汉的社稷,也算得上是为关羽报仇,为孔明出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