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7年,纳兰明珠因贪墨之罪,被康熙抓了起来。而他为了TUO身,竟向康熙坦白了自己的一条死罪。没想到,康熙听后竟直接将他放了,还官复原职。
这位纳兰明珠是谁呢?(下文简称明珠)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句词是不是很熟?不过,不是明珠写的,而是他的儿子纳兰容若写的。没错,明珠就是纳兰容若的亲爹。
而且,明珠还是康熙的堂姑父,妥妥的皇亲国戚,根红苗正。
也正是因为有这层关系,侍卫出身的明珠,进入仕途后,不到3年,就提到内务府总管,也就是统管宫廷事务的老大。
1668年,明珠与同事一起调查淮扬水患,查清原因后,他提出将白驹场的旧闸口进行修 复,并给黄河北岸开个口,进行引流。此举得康熙大为赞赏,明珠即刻就被任命为刑部尚书。
可见,他不仅仅是个关系户,他还是有真才实学的。
那么明珠是什么时候深得康熙信任的呢?
这还要从撤藩说起。
1662年,南疆稳定,而三藩则成了悬在康熙头上的一把刀。
三藩分别是由吴三桂、尚可喜、耿经忠分别驻守的云南、广东、福建。他们本是清军入关后,由于兵力不足以及中国地域广大,清朝特意扶持的三藩兵力,用来攻打李自成和南明的,就是所谓的“以汉制汉”。
但清朝统一全国后,这三藩却逐渐做大,足以和请朝廷抗衡。而且他们虽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居功自傲,飞扬跋扈。所以,康熙才觉得如坐针毡。
尚可喜敏锐地觉察到,朝中风向的不对劲,于是他主动上书,请求撤藩告老还乡,吴三桂和耿经忠见状,也连忙上书。但其实他们主要是,为了试探康熙的态度。
康熙见状,连忙召集大臣商议此事,没想到索额图却站出来反对撤藩,而其他大臣则沉默不语。此时,明珠察言观SE,他判定康熙心中早已决定撤藩。
于是他站出来,“三藩者,其功不可没。其过,也不讳言。赐三藩以富贵,换我大清以平安,为人臣者,得此赐恩,应当知足。”
康熙一听,心里乐了,“这老小子上道。”于是,他大笔一挥,批准了撤藩请求。
可没想到,吴三桂一接到旨意,立即就反了,就连耿经忠和尚可喜的儿子也纷纷起兵。
这事可引起了大臣们的热议,索额图更是直接站出来,要求处死倡议撤藩的人,但被康熙直接拒绝,“这是朕的旨意,他们有什么罪。”
待三藩平定后,康熙表示,“撤藩的事,只有明珠做事符合朕的想法。”
经过此事,明珠成了康熙倚重的大臣,在高光时刻,甚至一度被加封为太子太师。
但是权力很容易让人M失,权倾朝野的明珠,开始结党营私,贪墨受贿。
1687年,直隶巡抚于成龙向康熙密奏,“官已经被明珠和余国柱全卖完了。”
康熙很生气,就问旁边的高士奇:“为什么没有人参劾?”谁承想,高士奇还火上浇油地说:“人谁不怕死?
康熙这才意识到,原来明珠的权力已经如此之大。他暴怒,随即下令以贪墨罪将明珠抓进了大狱。
此时的明珠在拼命思索,因为这个罪名往小了说,革职罢官,往大了说,是会要命的。他既怕康熙,音晴不定。又怕索额图落井下石。怎么才能万无一失地保命呢?
突然,他灵机一动,想了一招,置之死地而后生。
一天,妻子去探望他。明珠见四下无人,就让妻子去找安擦在索额图身边地探子。让他们告自己“谋反”。妻子吓得花容失SE,明珠安慰她,“你尽管去做,其他都不用管,我会出去的。”
明珠为什么要将自己的这个“罪名”,偷露给索额图呢?
那是因为,索额图是他的死对头,死对头的过机行动,可以为自己谋得一线生机。那他俩是怎么成为死对头的呢?
其实纵观索额图和明珠的官路,竟非常相似。两人都是侍卫出身,都帮着康熙处理过难题,都立过功,都曾权倾朝野。
只不过索额图站在高点的时间,比明珠要早些。也正是因为如此,深谙帝王之术的康熙,才不能让索额图一家独大,所以,他一步步将明珠提起,与索额图形成对立,从而平衡朝中关系。
我们再说,得到消息的索额图,果然兴奋异常,他联合党羽联 名上 书康熙,“明珠谋反。”
康熙一看,愣了。他生新多疑,本来明珠已经倒台,索额图这一参奏,明珠别说翻身,就连活着都没戏了,那岂不又是索额图一家独大了?这样的请况是康熙绝 不想看到的。
所以,康熙下令,“罢黜纳兰明珠大学士,交给侍卫处酌请留用。”
但没过多久,康熙就恢复了明珠大学士的职位,只是在随后的20年中,再没重用他。
纳兰明珠虽然被称为“万花筒”,但也是个有勇有谋的人,不然一个只会溜须拍马的人,是不可能权倾朝野的。
但他终究也没能逃过权力的漩涡,利用手中的权力,贪墨、结党营私。
可他被抓到狱中后,却突然清醒。所以,他揣摩到了康熙的心思,从而为自己谋得一条“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生路。
这招险棋恐怕也只有明珠能走,索额图确是想不到的。所以,明珠善终,索额图惨死。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参考资料:《清史稿 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五十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