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诸葛亮和刘备上演了一出“隆中对”,两人在一问一答中制定了夺取天下的策略。在卧龙凤雏的帮扶之下,刘备也在这三国乱世站稳了脚跟。
这也就完成了诸葛亮与刘备的首要目标,而在进行中级目标时,出现了些许差池。刘备作为蜀汉的实际掌权者,并不想执行联吴抗曹的策略。
这个策略虽然稳健,但取得成绩的时间成本会大幅提高,即便是两国联合将魏打败,蜀汉和东吴也会再进行长时间的鏖战,很可能刘备这辈子就看不到这个时期了。
于是,他更倾向于先灭吴,依靠南方半壁江山之利,来抗衡曹魏。退一步讲,即便是短期内不能打败曹魏,他手下的这些地盘也足以和曹草抗衡。
可是,现实远远要比理想要骨感得多,关羽被东吴吕蒙杀死之后,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对东吴发动灭国之战。
其实,刘备作为一名老牌政治家,又怎么会为了一个关羽而丧失理智?他不过是借着关羽之事,为自己出兵灭吴找一个好借口。
可惜,刘备一战将蜀汉的国运全都玩没了,刘备也被这事搞闹心了。在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
刘备病逝,汉中动乱
刘备病逝之后,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看着眼前的烂摊子,无奈之下也只能继续拨乱反正,力求将蜀汉能够带上正轨。
在当时,蜀汉内部权力分散,诸葛亮要想整合资源,就得做一件事来转移一下内部的矛盾,顺便将权力拿回来。
除此之外,南方的氏族也在聚集搞事,在东吴的怂恿之下,纷纷杀掉太守,反叛蜀汉。所谓墙倒众人推,那些氏族大家一向如此,他们一向是利益为先,所谓的臣服也不过是站在利益的基础之上。
而且请况越来越危急,要知道,南中可是蜀汉的大后方,一旦大后方出现动荡,那蜀汉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而东吴之所以撺掇南中五郡里面的氏族趁机搞事请,为的就是以此来动摇蜀汉的根本。在这种请况之下,蜀汉真的已经到了“危机存亡之秋”。
诸葛亮于是在公元225年3月份出兵南征汉中,稳固蜀汉的大后方。
虽然诸葛亮率领大军前去镇压,但是又不能向镇压敌人一般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毕竟,蜀汉还要靠着汉中这片土地来供养,汉中不稳定,北伐则永远是一句口号。
诸葛亮稳定汉中
诸葛亮平息汉中之乱,还是有一些手段的。不仅仅要镇压当地的叛乱,还要在镇压叛乱的同时,收复人心。
一旦民心动摇,即便能够平定叛乱,军队离开之后也会再次出现反叛,如此反复之下,国家将再无宁日。
诸葛亮用招抚的手段来解决汉中地区的反叛问题,虽在名义上派出太守,但是当地的军政实力却抓在雍孟等氏族的手中。
这些人手中有了权力,在蜀汉的利益也就得到了满足,便安生了下来。除此之外,汉中地区的呈现出民族多样化的问题,诸葛亮除了选择用当地人来负责当地的军政事务之外,还对周边的戎和南边的夷也进行了安抚。
整体来看,诸葛亮采取了怀柔的手段以最短的时间解决了南部汉中叛乱的问题,也为之后的北伐之路奠定了基础。
事实证明,诸葛亮这一招还真就解决了问题,汉中地区为之后的北伐大业,输出了大量的粮食、金银、牛马,以及良好的兵员。
说到兵员,诸葛亮还在南部汉中组建了一支“无当飞军”,这支由当地蛮夷组成的军队,战斗力极强,他们擅长使用弓箭和爬山越岭,是防御战的好手。
诸葛亮虽然在短期内靠着这个办法解决了南部汉中叛乱的问题,但还是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于是,蜀汉朝廷搬迁青羌万余家搬迁入蜀,在当时,成都的繁华要比南部汉中强多了,因此南部汉中的勇士多以能够成为“无当飞军”而自豪。
这么一搞,原本汉中地区人口就不太多,一下子又抽调出一万多户,让原本在汉中的那些豪强失去了叛乱的有生力量,不单单得到了一支经兵,还彻底解决了南部汉中地区叛乱的问题。
无当飞军带走诸葛亮的6字预言
在公元254年,诸葛亮组建的这支“无当飞军”在北伐期间,掩护主力撤退时覆没,而这也敲响了蜀汉的丧钟。
不出意料,蜀汉也被魏国所灭。在国破家亡的大背景之下,当年贡献“无当飞军”的青羌部落还存在,他们其中的一支沿着西南方向迁徙逃往,跑到了缅甸一带。
关于诸葛亮的传闻在当地相当热烈,诸葛亮就是当地的传说。在缅甸境内还有一块石碑刻着诸葛亮当年的预言:“异日皇帝过此”。
谁也搞不懂这块地有何特别之处,或许是青羌部落来到此地之后,借诸葛亮之口说出的这句话,以此来解释他们为何要留下来。
但这个6字预言却在明朝应验,崇祯帝在煤山上吊死了之后,大明王朝宣告结束。但是明朝宗室却想着能够凭借南边的半壁江山继续存活。
运气好的话,反清复明也未曾可知。于是,南明的皇帝有好几任,其中便有一个永历帝,被吴三桂领着清兵追杀到了缅甸地区。
而永历帝来到了石碑旁,验证了此预言。虽说如此,但这并没有给永历帝带来好运,他最终还是被清军杀害了。
后记
所谓的预言,或许是根据当时的请况推理出来的,但诸葛亮这个预言,真假早已无法论证。而这个预言又没有确切的意义,只不过是赶巧了而已。
如果诸葛亮真的那么神,就不会带着遗憾活了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