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李世民的皇位是杀兄B父得来的,他的父亲李渊心中的理想皇位继承人一直都是李世成的大哥李建成。既然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为什么还要让李世民手握重兵呢?
李渊其人
关于李渊这个人,在《大唐创业起居注》、《新唐书》、《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不管哪本书,都有关于李渊为人豁达,宽仁大度,待人不分贵贱类似这样的评语。都说虎父无犬子,虎子也不会有一个犬父。
隋文帝时期就对李渊很亲厚。不单单是因为李渊的姨母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更因为李渊的政治才干和沉稳持重的新格。杨坚一登基就给了李渊千牛备身的职务,让他护卫自己的安全。
到了隋炀帝时期,李渊也很受器重。一次李渊奉命剿杀叛军,贼人率领几千人在城下叫嚣,李渊率只带领十几个骑兵迎战,色了七十发箭,箭无虚发,贼众见到以后大惊,溃散逃跑。四两拨千斤,李渊靠的不仅仅是艺高人胆大,更是审时度势的能力。
李渊广交天下豪杰,声望与日俱增,引起了杨广的忌惮。他知道以后整日酗酒,收受贿赂,通过自污的方式以求自保。
这个办法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曾经用过,他宁愿士兵冻死也不肯给他们发放棉衣。虽然惹得士兵不满,但是让魏明帝放松了警惕,保全了自己的新命。
李渊故技重施,能够及时收敛锋芒,可见其胸有韬略。从这些事请当中就可以看出,李渊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李渊既然心如明镜,为什么要让李世民手握重兵,给自己留下隐患呢?
历史的选择
李世民的一步步发展壮大,既是时势造英雄,也是英雄造时势。客观事件的发展不会受到李渊主观意志的影响,他是一个聪明的决策者,他的意识形态要服从于现实立场。
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李渊李渊于公元617年农历七月正式起兵。他让李建成、李世民、李连吉三人各领一支义军。也就是说,其实他是把兵权分给了三个儿子,每个儿子都手握兵权。这倒不是要制衡李世民,而是一种军事战略,多路人马前进能够保证最大程度的胜算。天下未定,胜负未分,所有的决定都要以整个团队的利益为先。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李渊登基,立李建成为太子以后。虽然李渊已经称帝,但是天下并没有完全太平,而此时李渊和李建成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太子,自然不能够出征。李世民大展拳脚的机会又来了,他是李渊的儿子,又是率军打仗的奇才,自然非他莫属。既然出征打仗,自然要给兵权。
而李世民也不负众望,什么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在遇见李世民之前还是一个人物,碰到李世民以后都成了弱机,不堪一击。李世民不仅打了胜仗,还赢得漂亮,什么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发生在他身上都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
李渊非常高兴,给了李世民很多的封赏,尤其刘黑闼一战之后,更是让李世民统领全国军权。大概此时的李渊还在暗自高兴等他百年以后他的长子李建成有好帮手了。
有一件事请的发生很快就让李渊发现他的二儿子心怀帝王之志。有一个官员叫刘文静,因为仕途不顺在找了一个神棍在家驱邪,结果邪祟不见得有,却招来了祸事,被人添油加醋的举报成是谋反。
李世民羽翼已丰
李世民认为刘文静不会谋反,就为他求请。这次求请让李渊发现他的二儿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团队,羽翼渐丰。他曾经对宰相裴寂说:“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
李渊明显感觉到这个儿子对自己皇位的威胁。他倒是也不含糊,把李世民的手下的武将秦叔宝等人指派给李元吉,驱逐李世民的心腹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把李世民的手中的军务政务指派给李建成。从表面看李世民成了一个空壳秦王。
李渊始终认为李世民是被周围的那些人带坏了,那么赶走李世民周围的人就可以了。李渊小看了李世民。他认为剪断了李世民的羽翼,就可以瓦解李世民的势力,让李世民安分守己,给他的长子李建成留下一个太平盛世。
李世民早就在一次次的凯旋中把自己推向了权利的巅峰。那些随着他一起南征北战的武将,那些整日给李世民出谋划策的文臣,早就已经只知道秦王,不知道唐皇。也就是说在一次次的军功中,李世民早就有了坚不可摧的地位,根本不是简单的调离和驱逐可以压制的。
李世民即便手握重兵,李渊也还是处在上峰。可是李渊的那颗帝王之心没有战胜慈父之心,他始终没有把事请做绝给李世民留下了反扑的机会。
《旧唐书》中记载:在李世民起兵之前的一个月,主管天文的官员向李渊报告说:“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提醒他要注意李世民,但是并没有引起李渊足够的重视。
李世民城府太深,计划周密,部署严谨。从前他只是在战场上出奇制胜,如今也要对自己的父兄出其不意了。李世民用几百人通过玄武门事变,达到了人生的完美逆袭。此后他的人生一路开挂,高歌猛进,势不可挡。宫中的几万禁军是吃素的么?其实李世民早就做通了关键人物的思想工作。
结语
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取得成功,是历史的选择,也是自己步步为营的结果。高手之间的过招,成败并不是看你有多厉害,而是看你碰到一个什么样的对手。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