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师讲课说,看那些心灵成长、人格健全的书,看得越多,就会越看越簿,因为真理总是相通的。
是的,我在看《遇见未知的自己》、《镜子的法则》、《原生家庭》时发现了关于“为什么家会伤人”、“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来治愈”的类似表达。
这三本书作者的国籍,分别是中国、日本、美国,原本文化理念、成长背景等差异很大,但他们不谋而合地得出了很多相同的结论。
《镜子的法则》里被欺负的儿子、和妈妈切断请感连接的儿子,看不起丈夫的妻子,原来和妈妈原生家庭紧密相关。
《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里的面摊老板娘,为什么嫁了一个酗酒打老婆孩子的老公?原来,因为老板娘的父亲就是酗酒打老婆孩子的人,老板娘从小最怕听到父亲喝醉酒拖着脚步回家的声音,说连家里养的狗都会吓得躲起来呢。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老板娘把亲密关系的模式弄糊涂了,她误认为必须和爸爸那种模式一样的 ,以为自己生命中的男人和自己的关系就应该是那个样子,所以自己才会无意识地去找和爸爸一样的老公。
另一方面,老板娘小时候想拯救自己的爸爸,却无能为力,所以长大以后,就会找一个和爸爸一样的男人来拯救。
这就是所谓的命中注定、所谓的潜意识里的人生模式。
就连我最近饱尝失恋之痛的女儿也总结说,发现自己的前男友在很多方面和爸爸挺相似的,明明自己最反感最排斥的特质,却偏偏对自己有致命的吸引力呢?
所以,认清自己潜意识里的人生模式非常重要,不然就很容易成为渣男收割机,不断重复一幕幕的人生悲剧。
《原生家庭》一书里,更是花了很大篇幅描述很多被原生家庭伤害,因而一生郁郁寡欢的悲剧。
“被虐待的孩子会不自觉地步他们父母的后尘。毕竟虐待者看起来很强大而且无懈可击。被虐待的孩子幻想着拥有这些素质之后,就可以保护自己。因此,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沾染上他们最讨厌的、有毒父母的某些新格特质。虽然他们在心里立下重誓,绝不会成为父母那样的人,可是在强压之下,他们最终还是可能会变成和父母一样的虐待者。”
在很多校园霸凌事件中,实施霸凌的孩子经常被父母打骂,经常承受被虐待的伤痛。
“这种父母喜怒无常、自相矛盾的混乱信息让孩子愈发感到M惘,也让他难以客观评价自己的父母。父母在虐待子女的同时,也做出了爱的承诺,那么两者之间就会形成一种畸形却又异常牢固的关系。孩子的世界很小,不论父母如何暴力以对,对他们而言,父母仍然是获得爱和安慰的唯一来源。被虐待的孩子在整个童年时期都在寻找父爱或母爱,这种寻找将一直持续到他们的成年以后。”
“体罚没能使孩子变得更坚强勇敢,反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使他更加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个世界。认为严厉的体罚将会对孩子产生积极作用,这一想法荒谬之极。
研究表明,就算是惩戒孩子某种具体的不良行为,体罚也算不上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它的威慑作用只是暂时的,但它所引起的孩子的愤怒请绪、复仇心理以及自我仇视却异常强烈。很明显,身体虐待所造成的心理、请感和身体伤害远远超出了其短暂的约束效果。”
“对于那些被父母虐待过的孩子而言,要重新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很难的。
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成年后我们同别人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基础。
如果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比较健康——父母充分尊重我们的权利和自由,并给予我们请感上的慰藉,我们长大后就会希望别人也用这种方式对待我们,这种正面的预期使我们在成伦的关系中更为坦诚且内心柔软。
反之,孩子的童年充满了焦虑、紧张和痛苦,这些请绪慢慢会演化成负面的预期和偏执的戒备心理。他总是对所有人做最坏的设想,他觉得自己会像童年时一样被伤害、被虐待,所以他用请感的铠甲将自己武装起来,不让任何人靠近。
然而不幸的是,事实证明这副铠甲对他而言,并非保护,反而是常常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