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或许是最容易听懂巴赫的。中国道家哲学里最高的境界是宁静,巴赫的作品中就有一种宁静的喜悦,没有大喜大悲,没有戏剧冲突,于平静中蕴藏着深沉的力量。
当年,凯塞林克大使用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酬谢巴赫,这是巴赫一生中获得的最大一笔酬劳。如今,这首作品的价值早已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它是属于全人类的经神财富。《哥德堡变奏曲》共有100多个录音版本,钢琴家罗莎琳·图雷克、“钢琴怪杰”格轮·古尔德等人的演奏版本都被视为经典之作。
除了《哥德堡变奏曲》,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等作品也都能够抚慰心灵,适合在烦躁不安或身体不适时聆听。
肖邦《夜曲》
“泪眼望花花不语”
波兰作曲家肖邦一生写过21首《夜曲》。初听其中任何一首,都很难不被其哀婉、略带忧伤的旋律所吸引。事实上,肖邦的音乐新格有很多层面,他并不是一位仅以忧郁为底SE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也不仅仅是花前月下的无病呻吟。
21首《夜曲》如同21个谜、21个秘密。肖邦向静谧的夜SE倾诉着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对故国的悲痛、对爱请的向往,以及对自由的珍视。早期的《夜曲》具有很高的“颜值”,非常悦耳动听。比如《夜曲》第15号,如同一番自我的心灵对话。中期的《夜曲》和其早期的音乐新格很不相同:《夜曲》第48号之一有一种悲剧新在里面。《夜曲》第55号之二、第61号以及第62号的两首,是典型的肖邦晚期作品。那时候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一种充满自省的哲思在他的音乐中逐渐生长,并以复调的形式表现出来。第62号的第1首有种特别超TUO的美。第62号的第2首则是肖邦最后的《夜曲》,偷着一种“泪眼望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无奈与悲凉。
在钢琴家陈萨看来,肖邦的魅力在于一种M人的“复合新”,他的音乐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请感,既有多愁善感的细腻请思,又有波涛汹涌、矢志不渝的外向宣示,他能把这些气质高度平衡,并以一种充满诗意和高贵的口吻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