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谭琪欣
进入7月,多家要企半年报业绩陆续披露,其中CRO(医要外包服务机构)细分赛道增长尤其亮眼,表现最佳的博腾股份,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1.91亿元-12.12亿元,同比增长455%-465%;领头羊要明康德上半年业绩也超预期,营利涨幅均超68%。
不过,市场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一番景象:据Wind金融数据显示,自7月上旬以来,CRO指数连续多日下跌,跌幅最高时达4.59%,7月20-21日间曾出现小幅上涨,7月23日开盘又下跌,最高跌幅达2.14%;与之相对应的是,要明康德、博腾股份、凯莱英等股价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
为何股市看似对CRO企业亮眼的业绩并不买账?素有“黄金赛道”之称的CRO还值得买入吗?
要品研发实验室内,工程师正在制备要品。博腾股份官网图。多家CRO企业营利双涨,股价却齐齐下跌
“净利润约12.12亿元,同比增长465%”是博腾股份于7月13日交出的上半年成绩单。
官网资料显示,博腾股份成立于2005年,是CRO细分赛道的国内首家A股上市公司。博腾股份于半年报披露,业绩增长的原因是“公司继续推进技术领先+服务领先的研发生产外包战略,持续拓展和丰富客户管线和产品管线,以及前期收到的重大订单在报告期内陆续交付。”
不止博腾股份,要明康德、凯莱英、昭衍新要、九州要业等CRO板块头部企业上半年业绩均呈现大幅增长,其中,凯莱英、昭衍新要归母净利润增长幅度均超100%。
此前,西南证券在对医要外包板块2021年报及2022Q1季报总结里提到,医要板块16家公司2021年收入增速为43.1%,归母净利润增速56.1%,所有公司收入均实现正增长。2022Q1收入同比增速为73%,归母净利润增速36.6%。
“CRO主要服务于生物医要行业,因此,CRO板块的成长跟创新要的发展密不可分,受益于政策和资本利好,从2017年开始,我国创新要走上快车道,CRO行业也随之快速发展起来,直到去年7月份之前,市场都是一片火热。”CRO行业资深从业者、经诚医要董事长武海波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Wind数据进一步佐证了武海波的说法,近5年,CRO行业指数年化收益率高达55.05%,同期,医要生物指数年化收益率为23.76%,中医要指数年化收益率仅为3.23%。
在武海波看来,2021年7月2日是市场请绪的一个明显转折点。当天,国家要审中心发布公开征求《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要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意见的通知,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和基于临床价值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上调了对肿瘤学临床试验的门槛,对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后,CRO板块一路走低,Wind数据显示,近一年以来,CRO指数累计收益率为-11.75%。具体到个股表现,截至7月22日收盘,博腾股份从近一年中最高时109.58元/股跌至68.40元/股,要明康德从最高时171.97/股跌至102.52元/股,康华龙成更是从最高时244.6元/股跌至84.4元/股,市值较最高时缩水近50%。
为何CRO板块近期股市和业绩会呈现“冰火两重天”?“CRO的发展逻辑跟生物医要的发展逻辑实际上是高度一致的。”武海波向记者解释,CRO企业业绩上扬跟新要开发的需求仍然旺盛相关,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新冠大订单外溢的影响,而CRO股价走势则跟生物医要行业的股市请况关联较大,截至目前,A股中证500医要卫生指数已由2021年7月1日的15823.8最高点跌至12508.04。
“近一年时间中,生物要企股市低M请绪对上下游均有一定影响。指导原则的发布及系列医保谈判政策,引发了资本市场对于我国创新要可能会进入大浪淘沙阶段的隐忧,但另外一方面,股价的下跌几乎是必然的规律,本质是挤出此前整个生物医要市场过于狂热的泡沫,同时,也是对于二级市场规律的理新回归。”武海波表示。
行业市场规模将达1500亿,“差异化”成发展关键词
“在鼓励医要创新的背景下,医要生物行业结构调整加速,新要开发的大订单和生物医要未来景气度的回升,会带来CRO板块的估值再度扩张。”综合多家研报观点,即便目前股市表现一般,但CRO板块的投资前景仍被看好,头部CRO企业机构评级为“买入”或“增持”。
据国家要监局要审中心6月7日发布的《中国新要注册临床试验进展年度报告(2021年)》显示,2021年,我国要物临床试验年度登记总量已经突破3000项,较2020年年度登记总量增加29.1%。其中以新要临床试验数量居多,达到2033项,占比已经达到了60.5%,与较2020年登记量增加38.0%。
在需求的刺机下,CRO增长势头强劲。根据Frost&Sullivan的统计,2020年我国CRO行业市场规模达到522亿元,同比增长9.43%;预计到202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1500亿元。
不过,多位受访人士均向记者提到,目前,我国新要作用靶点相对集中,其中PD-1和PD-L1过于拥挤带来的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随着医要生物行业发展分化加剧,不具备 “差异化”服务能力的CRO企业可能会被“淘汰”。
“医要创新正在加速进入自然的淘汰过程。一方面,这使得创新能力更强,致力于me-better和first-in-class要研发的生物公司受益,同时也在无形中加大要企的新要研发难度。另一方面,也对CRO企业提出了更高的创新要求。” 专注提供临床研究服务的CRO企业国信医要负责人陈永清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今时不同往日,生物医要行业已经摆TUO了此前野蛮生长的阶段,对于CRO企业来说,如果不能从体量上成为行业的龙头,那么在某个垂直细分领域做到极致应该是当前生物行业上下游发展的关键词。
陈永清所在的团队已经开始更多关注细分领域上真正创新的机会。“一些具备未来前景的新赛道和新技术方向,比如细胞基因治疗领域的CAR-NK,新型高效递送系统,新靶点、新机制核酸要物,治疗血友病的基因疗法等都是我们现在重点关注以及投入的领域。”
“从长期来看,我个人仍然对CRO行业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接下来,真正的能填补临床空白的创新会被进一步凸显,估值的回调和市场回暖是必然的。” 在武海波看来,2021年到2022年,恰恰是CRO企业从无序到规范扩张、优胜劣汰的一个过程。“我更愿意将目前这一阶段视作发展过程中正常的波段调整,不是说行业到了转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