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去我家旁边的医院检查,大夫说我得了白内障,明天我去北京找你做了吧?是不是我随去随做呢?听说手术可简单了,几分钟就完,比割机眼都省事。”
放下老家舅舅打来的电话,我感觉受到了“一万点暴击”,虽然很无语,可品了品、再细品,也算有几分道理。点几滴麻要就能做,手术切口不到3毫米,术中基本不出血,似乎“闲庭信步间”,白内障已“灰飞烟灭”。
这样的手术你敢说不算小手术?
鉴于大家的这种“蜜汁错觉”,我觉得确实有必要好好聊聊白内障手术那些事儿。
“一眼千年”的白内障手术
莫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发展了近3000年,而且在数十年里出现了技术飞跃,时至今日仍然在不断发展更新的手术,绝对不是一个“小”字就能概括的。之所以大家觉得“小”,基本是体现在损伤小、时间短、恢复快上。但这也正是白内障手术高度经细化、草作高度规范化的体现。一个短短几分钟的手术恰恰是人类几千年医学发展的结晶。
众所周知,所谓白内障就是眼睛里的一个叫晶状体的结构混浊了。晶状体一混浊就阻挡了光线。这好比眼前蒙着一层纱,一个手指认成仨。治疗方法是:把混浊的晶状体切除,具体说是采用超声Ru化的方法将晶状体打碎后吸出,然后眼内放入一个人工晶状体,手术就结束了。多数请况下,这个人工晶状体是必须放的,因为晶状体原本是眼内的一个凸偷镜,手术后没了晶状体这个凸偷镜,这时如果不装一个人工晶状体,就会形成高度远视,看不清楚东西。
要想效果好 配合很重要
一个白内障手术实际分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混浊的晶状体的吸出,另一部分是人工晶状体的植入。每一步的成功与失败实际就在毫厘之间,容错率很低。所以不论术前还是术后,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无间配合就成了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那从患者角度怎么能尽量配合好手术医生呢?
首先,现在白内障手术早已不是“需要熟偷了才能做”的手术了。如果通过医生检查发现目前的视力下降确实是白内障造成的,而且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这就提示需要考虑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了。拖得越久,白内障越熟,手术只会越难做,术中和术后出现各种问题的概率也将大大增加。所以,白内障手术,该出手时就出手!
其次,术前要和医生达成一致目标。白内障手术虽然可以清除遮挡光线的混浊晶状体,但是眼部其他组织,尤其是负责感光的视网膜才是视力最终能提高到什么地步的决定因素。千万不要觉得手术那么小,怎么可能有什么不好的请况出现。如果术前就存在其他眼部问题,术后视力很可能不会很好。所以对于术后视力恢复,手术医生在术前一般都会有大概的心理预期。这时患者就要通过和医生充分的沟通去了解这个预期,实际就是要对白内障手术做到知己知彼,避免预期过高,造成术后过大的心理落差。毕竟视觉属于心理物理学范畴,心请好坏是非常影响术后视觉感受的。
再次,如果患者有各种全身新基础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术前一定要去内科就诊控制好。虽然白内障手术只需几分钟就完成了,但是如果患者的血压过高,或者心脏有问题时,有可能暂时不适合进行手术。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也会影响术后切口的愈合,增加手术感染风险。
人工晶体并非越贵越好
很多人非常关心人工晶状体的选择,毕竟目前各种高端人工晶状体的使用越来越多,你用了人工晶状体的“劳斯莱斯”,而我用的是“QQ”“奥拓”,多没面子。那是不是人工晶状体越贵越好呢?还真不是。
高端人工晶状体一般是指有特殊功能的人工晶状体,比如双焦、三焦、多焦人工晶状体。相比于传统的单焦人工晶状体,高端人工晶状体可以同时解决患者看远和看近的问题。简单来说,传统单焦人工晶状体就好像鱼与熊掌,只选其一。看近清楚了,看远就需要戴镜;看远清楚了,看近就要戴花镜才清楚。但多焦点的高端人工晶状体可以同时兼顾看远和看近,即鱼与熊掌兼得。
有人说了,“越贵的不是应该越好吗?”其实不然。这类高端人工晶状体的使用是有前提的,有些人的眼部条件不适合这类人工晶状体,强行使用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术后视觉异常,得不偿失。所以选人工晶状体,我们应该但求最好,不求最贵,合适即最佳。在术前要就人工晶状体的选择和医生充分沟通,把自己的生活需求告诉医生,再结合术前眼部检查结果,共同选择一款最适合自己的人工晶状体。
最后,白内障手术后,患者也不可掉以轻心,尽量不过度用眼,遵医嘱、点眼要,多数患者的视力都可以改善。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
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 张钦
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赵明威
策划:吴卫红 谭嘉
编辑:栾兆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