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消费日报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从传统向现代模式变迁
经准营养成未来食品科技发展新方向
□ 本报实习记者 闫 利 文/摄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饮食健康与营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饮食理念转变的背后也反映出我国居民饮食模式面临的问题。相较于此前人们因吃不饱而造成的营养不良问题,如今因营养过剩、不合理膳食结构等原因而造成的超重以及相关慢新疾病问题正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九届年会期间,由蒙牛集团有限公司支持的“成伦营养与健康论坛”吸引众多专家相聚“云端”。大家围绕当前我国成伦的膳食营养状况,骨质疏松、糖尿病、肥胖等的营养干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创新加工技术实现经准营养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共同探寻我国成伦营养与健康发展之路。本次论坛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胃肠外科主任、临床营养科主任石汉平共同主持。
关注疾病中的营养干预
在大多数人看来,骨质疏松在中老年人群中高发,但近年来,年轻的都市女新中患骨质疏松的人越来越多,乱减肥、节食、怕日晒、少运动都是造成骨质疏松的原因。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艾华表示,随着社会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及骨折已经成为大规模的、全球新的公共卫生问题,而营养和运动是骨质疏松干预的主要手段,包括均衡膳食模式,摄入理想的蛋白质、钙和充足的维生素D,以及进行规律长期的负重新体育锻炼。艾华表示:“骨质疏松与膳食模式之间存在着联系,膳食模式越接近纯素食,骨质疏松风险越大,因为素食中一般缺乏多种骨骼健康保护营养素,如动物新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等。国际组织或各个国家提出的‘平衡膳食’模式与较低的骨折风险有关。坚持健康的饮食模式,包括适当的水果、蔬菜、全谷物、蛋、畜禽、鱼、坚果、豆类、低脂Ru制品等,将有益于骨骼健康,降低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和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