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学拳,是一个参悟、改误的过程。 太极拳有许多反常理的哲理,门外人不理解是正常的,太极人不理解,就麻烦了,要么他还没有入门,要么他有误解,本人在网上查看后认为,是误解者多,现将常见的误解罗列如下:
误解之一:松=无力
持这种观点人认为, “一味讲究松空轻柔而不用力.是误人害己” 这是门外人说的话,没有实践太极拳的体悟,没有和太极拳交过手的经验,自以为是的说外行话。谦虚点,去学太极拳,和老师试一下推手,就有体悟,光说不试,那是说空话,误人害己。
误解之二:力=劲
持这种观点人认为,“劲和力是一个含义的两个文字表达,劲和力是通用的”。这是语文功底差,去查一下字典,问问语文老师就解决了。字典上说的明明白白,力只有一个含义:力量。劲为多义词,力气、力量;经神,请绪,兴趣。力和劲是两个层次的概念,劲含有力,力不含有劲。
误解之三:力由肌发,劲由脊发
“力由脊发”出自于张三丰《十三势行功心解》,“力由肌发,劲由脊发”是后人的篡改。劲和力怎么可以分开发呢,背脊就没有肌肉了吗,显然是荒唐。张三丰的“力由脊发”, 在后面有进一步的论述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这个力是气,不是肌肉收缩的力,还是请看一下原著全文吧。另外还有强调“力由腰发”、“力从脚生”等观点的,都是同样的错误,读者要通览全文,太极拳是“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整劲,不可以用局部替代全局而断章取义。
误解之四:拳者,力也,力之平衡.力之协调,力之运用,去拙力,增活力,所以劲也。
这句话出自于太极大师李妙丰的《太极拳击技八劲的练与用12》,是犯了“力=劲”的文字表达错误,大师的全文力还是讲松柔的。“形之于外,静则松,松则柔,柔则轻,轻则灵;沉则稳……..”,读者也是要通览全文,才能正确理解大师的真意,不可以望文生义,读书要读活。
误解之五:“劲乃是用力多元化的运化”
持这种观点人认为:劲是“组合用力”的活化,这是对太极拳理“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理解不够,停留在劲的形式上的认识,劲的本质是意气的合一,而非局限于形式的体现,这就像现代科学对太极行拳推手的力学研究一样,局限于形式的研究,只得了皮MAO。远离了太极意气的内涵,现代科学还有很多局限新。
误解之六:借力发力,还需用力
持这种观点人认为:“发力就是用力,是借了对方的力,可以顺水推舟少用力”这和理解“四两拨千斤”的“四两也是力”,犯了同样的错误。“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一羽、蝇虫有四两重吗,加了四两力还怎么听劲,不听劲就是不懂劲,怎么能做到“我独知人,而人不知我”意境,这四两是灵变的以柔化刚和绷劲,不是力,或者说是寓于劲中的力,不是普通思维的肌肉收缩的外力,太极拳是丝毫不用力的,用的是劲,有劲就有力。
误解之七:地面反弹也是力
持这种观点人认为:太极拳借地面反弹力也是用力”。地面反弹也是力没有错,但这借来的力,不是身上发出来的力。太极拳不仅借地面反弹力,还借本人和他人势能,常用“以偶制偶”“以柔化刚”等技巧制服对手。“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这叫借机得势,用的是巧劲,不是肌肉收缩之僵力拙力,巧劲源之于松和灵,借天借地借人而“显非力胜”。
总之,太极拳有八劲十三势,有变化无穷的整劲、内劲、柔劲、刚劲、明劲、暗劲、化劲、打劲等,浑身是劲,浑身有力,外柔内刚,刚柔相济,力本身就在这些劲之中,运劲就是运力,这才是太极拳的本真,若没有力量,不懂劲与力的关系,是终生不入太极拳真功之道的。松是为了去掉僵拙之力还先天本力而已, “用意不用力”,才能做到所谓“意到气到力自到”的太极真功之境。
最后,再强调一点,凡是肌肉收缩释放的动能就是单纯的力,凡是肌肉放松释放的动能就是劲,这就是区别劲和力的区分根本标准。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