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光武国术团的团员手持武术器械及鱼牌档在馆前合影。
19世纪末,大量琼籍劳工飘洋过海下南洋。常年漂泊在异国他乡,需要凝聚宗亲乡民的团结和互助及自身安全防卫自保,因此,开始出现早期由武艺高超的拳师,以在同乡亲族中传授为主,在乡亲社团开班授徒施教。此后,海南琼派武术(海南拳)一度在南洋一带风靡一时。近日,海南大学体育部李秀教授从新加坡光武国术团提供保存的部分资料中,追忆出这一段鲜为人知的人与事。
遗留新加坡的琼派武术
民国初期,海南琼派武术盛行于各个县市,当时,凡习武,必拜华光祖师。如《东方文史》第三辑“墩头村武功馆”记载:武师李世昌在东方县(今东方市)墩头村设馆十多年,每次开馆收徒时举行仪式,徒弟们先跪拜华光祖师牌位,然后再拜师傅;如有犯错,需拿槟榔向华光祖师和师傅跪拜认错。
海南琼派武术汲取南拳名拳洪、刘、蔡、李、莫五大流派之经华,还有儒拳、五形拳、十形拳、猴拳及虎豹拳、蛇拳等。形成了别具特SE的海南琼派武术地方拳种。虽同是南拳风格,但在技术表现方面有自己的独特手法及风格特SE,在风格上以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着重上肢架势,沉桥短马,手法多,踢腿低踢稳健,攻时用灵活步法连续进击,防守则侧身躲闪,连消带打,令对方防不胜防,招架不住。发劲顺达有力,吐气发声,以象形为势,以意为神,有较浓厚的攻防意识。大有“呼喝则风云变SE,开拳则山岳崩颓之势,俯仰吞吐之间威风八面”的气势。
海南琼派武术强调基本功的草练及下盘桩功的稳定,强调“宁输一桥手,不输一马步”。基本手型有拳、掌、单指、爪、钩、凤眼拳、鹤顶等;基本腿法有铲腿、蹬腿、弹踢、扫腿等低踢腿法;步型有四平大马、三角马、弓箭步、子午马、吊马、偏身马、麒麟步等。以新加坡琼派武术中所教的洪拳为例,相传自南少林至善禅师弟子陆阿采,基本套路就有:八段锦、连环串珠、鲤鱼跳龙门、大鹏展翅、岭上一枝梅、仙人四门担、猴盗八面桃、猛虎下山。动作每招均攻防相承,相互对拆,随机变化,经三年苦炼,进入自由对打阶段。
除拳法外,兵器方面有蝴蝶短刀、双刀、子母刀,丈八单头棍、双头棍、藤牌、横头凳、大耙等兵器。
琼派武术兵器当中,独具特SE的兵器还有燕子档、鱼牌档。燕子档现仍陈列在新加坡海南街符氏社的兵器陈列架上,是用木板制成的,一对护肘木牌,状似燕子身型,套在前臂上作为档格刀棍袭击的护身兵器;在近战上,尤其在船户防护的水战中更显出“燕子档”的实用价值。
“鱼牌档”,外型呈鱼型,左右逢源,灵活多变,与“燕子档”颇有相似。它们与现今欧美警察出警所用之护肘短拐杖有异曲同工之妙,堪称独具地方特SE的武术兵器之一。
19世纪末,中国国内外扰内乱不断,时局动荡,后来随着对外口岸商务贸易劳务的发展,往返海外船只增多,许多琼籍劳工纷纷飘洋渡海下南洋,涌入南洋各国。在国外纷纷成立海外海南同乡会、宗亲社团,以谋求在异国他乡乡亲同胞互帮互助。
常年漂流在异国他乡,需要凝聚宗亲乡民的团结和互助及自身安全防卫自保,因此,开始出现早期由武艺高超的拳师,以在同乡亲族中传授为主,在乡亲社团开班授徒施教。
琼派武林先贤
在琼籍华侨中极负盛名的琼籍武术师傅有符福盛、魏大乾、冯安邦先生等人,他们是当时琼籍华人华侨中家喻户晓、德高望重,为新加坡传授琼派武术早期代表人物。
新加坡海南拳先驱符福盛先生
符福盛先生,祖籍海南文昌,是较早期在新加坡传授武艺的琼籍武师。青少年时期在家乡文昌与詹家柏师傅学练得一身武功和正骨医术。1915年到新加坡后便在海南街悬壶济世,从事医术及跌打损伤,备受宗亲乡人的敬重,同时在符氏宗社指点族人宗亲练拳健身,培育子弟。
魏大乾先生也是著名的跌打医师,武功卓绝,年轻时曾在泰国打擂,击败负有声名的泰国拳师,使琼派武术声名远播,由他带领琼籍武师参加南北武术大会草,成为光武国术团的首批发起人及首任会长。
在新加坡光武国术团担任教练时间最久者为冯安邦师傅,冯师傅是海南琼山人,他的师父是吴丁楠,冯安邦先生天生神力,擅长长柳棍,在光武不遗余力传授武艺,现今光武国术团后起之秀,许多出自他的严格调教。
南北武术大会草
1936年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由中央国术馆和国立体专学校联合组成南洋旅行团,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担任团长,赴新加坡、马来亚、金保、怡保、槟榔屿等地进行武术表演和篮球比赛。南洋旅行团由武术、篮球两队人马,武术队由队长杨松山及张文广、何福生、李锡恩等南京中央国术馆经英组成。经半个月的海上航程,于1936年大年初五到达新加坡,当登上码头时,人山人海,受到热烈欢迎。第二天由当地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主持,在新加坡大世界体育馆召开欢迎大会,同时为使武术表演更加经彩热烈,由新加坡经武会、海南华侨琼籍武术好手与南洋旅行团共同举办“南北国术大会草”,南拳北腿汇集一堂,相互辉映。
表演场内,观众欢呼雀跃,大开眼界,中央国术馆的成员张文广与李锡恩的单刀对抢、何福生与康绍远的三节棍对棍等使新加坡观众高潮迭起,惊叹不已。当时以魏大乾、林树锦、林鸿仪为首的琼籍武师们也参加了大会表演,他们表演了四门拳等海南武术及汽车过身等硬功。随后,南洋旅行团先后在新加坡大世界体育馆、神仙世界体育馆进行10场经彩的武术表演,新加坡之旅,南洋旅行团共募得基金25万元。
创建光武国术团
“南北国术大会草”闭幕后,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先生赞叹不已,对琼籍武师们鼓励说:“琼派武术声名显赫,惜在本地(新加坡)未见设馆授徒,实为憾事!”魏大乾等琼籍武师听后,大为振奋。启发筹建国术团的念头,在筹备期间,联合组织琼派武术代表队到新马各地作巡回表演,重振海南琼派武术的信心并使大家认可支持成立国术团。
在筹备会讨论国术团命名时,大家想到当时中国国内正遭日军侵华,想到在“光复失地,我武唯扬”八个字中,取其中的“光武”二字来命名国术团。这个建议得到一致赞同。1936年,在当时琼籍侨领郭巨川、符天炳的支持下,光武国术团正式成立,光武国术团首任会长由魏大乾师傅担任。
光武国术团筹建之初,地址设在佘街双桂斋(即后来的琼崖林氏公会),后搬到有方便学员练习大场地的国泰戏院的三角埔,正式成立后,会址决定设在樟宜10条石。在这里,培训了大批琼籍子弟乡民,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迁至樟宜工业区。
1958年,光武国术团的团员手持武术器械及鱼牌档在馆前合影。
光武国术团成立第二年,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到1942年,太平洋战火也蔓延到了新加坡,在时局动荡的年代,南洋侨领陈嘉庚发起救亡筹赈募捐活动,光武国术团代表琼籍华侨团体踊跃参与。不久光武国术团在日军入侵新加坡后才被迫停止会务活动,直到日军投降。1950年,光武国术馆复馆,重振光武雄风。复馆并扩建后,重新恢复会务及教学正轨,步入了战后新发展的里程碑。
1960年,全新加坡琼籍武术名家汇集一堂,在新加坡新世界游艺场的百老汇举行光武国术团复团10周年庆祝晚会,琼派武术群英大汇演,20多位琼派武术名家轮流登场,展示各自拿手的绝技,轰动当地武坛,新加坡报纸称赞是本地武坛有史以来最大的盛事。当时饮誉新加坡先后在“光武”担任国术导师的琼籍武术名师代表人物有符福盛、魏大乾、林树锦、林鸿仪、张惠清、林明芳、林英来、陈有利、林英佑、林明经、高有汉、蔡传纶、余德标、冯安邦、詹所春、赵开新、冯成学、陈光华、吴德启、陈家栋、梁其中、符气正、李学剑、林猷和、周廷辉、文国福等。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新加坡不仅有最早成立琼籍武术会馆光武国术团,还有中华国术社、南洋国术馆,代表着琼派武术传播的全盛时期,不仅开馆传授琼籍青年武技,开展武术表演和交流;而且施医布要,造福一方。在同乡、同宗和同行间加强团结与合作、相互扶持与救助、调节矛盾与纠纷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外,还把开展和推广体育活动作为办馆办会的宗旨和要务之一。而如今仅存最早成立的光武国术团。随着光武国术团的几经迁址,人事更迭,许多老拳师相继去世,外来现代武术或体育、娱乐也冲击着新加坡琼籍华裔一代,新一代对这些昔日武技亲睐缺乏,在光武国术团中,能完整习练海南琼派武术的人越来越少了。
作者:李秀,海南人,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系武术专业,教授,海南大学体育学院民传教研室主任。海南武术协会副主席,海南省琼派功夫协会副主席,杨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振铎先生入室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