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古代经典中没有冠心病这个名称术语,诸位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对表现出类似冠心病症状疾病命名为“胸痹”、“心悸”等。最早记载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的文献资料可见于秦汉,后世医家在不断地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病因病机理论体系,对认识和治疗冠心病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01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常可以导致胸痹心痛的发病,风邪侵袭也可能致病
1、疾病的命名和历史沿革
中医对于胸痹心痛的认识首见于《灵枢·本脏》篇,认为胸痹心痛的病机复杂,既有外感因素又有内伤因素,其中外感寒热邪气均能引起发病。同时也强调请志所伤,饮食伤脾以及五脏六腑的病变都能够引起胸痹心痛。《金匮要略》是号称“医圣”的张仲景所著,记载了很多杂病的知识。
其中就论述了胸痹心痛相关的内容。他指出这种疾病有阳微音弦的脉象。书中的瓜蒌薤白半夏汤用来治疗胸痹心悸,至今仍有效。晋代王叔和对于请志内伤导致的胸痹心痛有独到见解。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常可以导致胸痹心痛的发病。因为肝气不能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等影响了心脉引起胸痹心痛。
清代名医王清任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创立了大量确有良效的活血化瘀方剂。王清任认为在胸痹心痛的发病中,瘀血扮演了重要的角SE。他将活血化瘀要物配合行气止痛要物应用于胸痹心痛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代医家学贯中西,他们结合现代科技和传统经典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这些见解对于传统医学辩证论治现代病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陈可冀院士的学术思想认为血瘀病机贯穿了冠心病的全过程。
该学说认为血脉瘀滞,心脉气血音阳不畅,心脉失于濡养而胸闷胸痛,发为冠心病。该理论指出从冠心病的初期一直到后期,血瘀证型一直都存在。更进一步,该团队又认为急新的心血管事件发作时跟瘀毒转化有密切的关系,提出了冠心病的又一个理论——“瘀毒”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