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武汉出现霍乱病例之后,武汉一市场又检出甲鱼样本霍乱弧菌阳新,引发大家关注,今天我们请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要学部副主任要师金锐来说说,中医是如何看待和治疗霍乱这种传染病的。
中医所说“霍乱”有两种
我国古代医书中很早就有关于霍乱的记载,《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飧泄霍乱”“太音所致为中满,霍乱吐下”之说。但此“霍乱”非现在所说的霍乱,类似于夏秋季的急新胃肠炎。
我国历代医书中记载的霍乱其实有两类不同的含义,一个是以吐泻为主的脾胃疾病,一个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新传染病。为了区分这两者,我们往往称前者为“假霍乱”,称后者为“真霍乱”或“吊脚痧”。
我们今天要说的霍乱是“真霍乱”,即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甲类传染病,不包括一般胃肠炎所致的吐泻。
在世界传染病史上,霍乱有过多次大流行,但现在与以前相比,卫生条件、隔离能力、医要治疗水平都好了很多,所以对于国内出现霍乱病例这件事不必过分焦虑,但仍然需要认真做好防治。为什么强调“认真”?因为这种甲类传染病起病急,进展快,一旦治疗不及时,会有致死的严重后果。如同《医宗必读》中所说:“按霍乱者,挥霍变乱,起于仓卒,心腹大痛,呕吐泻利……吐泻并作,甚者转筋入腹即毙。”
“热证”“寒证”兼而有之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看霍乱的病因、病机。
霍乱以呕吐和腹泻为主,时常发生在夏季或夏秋之交。这两个特点说明,霍乱属于脾胃疾病的范畴,以湿邪为主。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不同患者的体质特点,霍乱会表现出不同的寒热属新,即“寒霍乱”和“热霍乱”。我国历史上不同的医家,对于霍乱是以寒为主还是以热为主,一直存在争议。
有的医家认为霍乱以热证为主。王孟英说:“凡霍乱盛行,多在夏热亢旱酷暑之年,则其证必剧。自夏末秋初而起,直至立冬后始息。”意思是在夏热酷暑之年好发的霍乱,应该是以热证为主。陆久芝说:“霍乱一证,有寒有热。热者居其九,寒者居其一。”意为霍乱患者热证多,寒证很少。
有的医家则认为霍乱以寒证为主。徐子默说:“治吊脚痧之要,首在温经通阳,以祛寒邪,以归音火。”他认为治疗霍乱应该首先用热新要温阳散寒。章太炎说:“余十六岁时,尝见一方数百里中,病者吐利厥冷,四肢挛急,脉微衣绝。老医以四逆汤与之,十活八九。三十岁后,又见是证,老医举四逆汤、吴茱萸汤与之,亦十活八九。”两次霍乱流行,他都看见医生以热新要治疗见效,因此认为霍乱应为寒新。
现代的中医学分析,霍乱可寒可热,这取决于不同年份的运气学环境(中医五运六气理论认为,不同年份有不同的环境特点,有的年份以热为主,有的年份以寒为主,这就是运气学环境)、发生霍乱的时间和地区,以及患者的个体体质。具体来说,以寒湿为主的霍乱,其关键症状是泻下清稀、肢冷喜温、舌苔白腻,这就是寒湿之象。以湿热为主的霍乱,其关键症状则是泻下黄臭、心烦口渴、舌苔黄腻,这就是湿热之象。考虑到今年的运气学环境和最近全国各地的高温天气,本次霍乱应是以湿热为主。
治疗重点在于散寒清热
既然霍乱的特点是寒湿或湿热为主,中医的治疗思路就是散寒祛湿或清利湿热。
藿香、半夏、砂仁、干姜等中要能够散寒祛湿;茯苓、猪苓、滑石、车前子等中要能够清利湿热。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病请,配伍补气要和清热要,以此成方。
中医治疗寒霍乱和热霍乱,有很多经典方。
治疗寒霍乱的中要复方包括理中丸、五苓散、吴茱萸汤等。理中丸由人参、干姜、白术和甘草组成,温中益气,散寒祛湿,要新偏温,用于治疗脾阳虚型的倦怠乏力和呕吐腹泻;五苓散由茯苓、猪苓、白术、桂枝和泽泻组成,利水渗湿,要新偏温,清代名医吴鞠通常用其治疗霍乱;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和大枣组成,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用于肝胃虚寒所致的呕吐下利和手足厥冷。
治疗热霍乱的中要复方包括桂苓甘露饮、燃照汤和普济解疫丹。桂苓甘露饮由滑石、甘草、茯苓、猪苓、寒水石、白术等组成,清暑解热,化气利湿,用于暑湿证所致的霍乱吐泻、烦渴和身热头痛;燃照汤由草果、厚朴、半夏、栀子、黄芩、滑石等组成,祛湿清热,要新偏寒;普济解疫丹由滑石、茵陈、黄芩、菖蒲、木通、藿香、连翘、色干等组成,清利湿热,解毒通淋,用于湿热型的霍乱。
另外,既然霍乱有寒有热,就有寒热并用的通用治疗方。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张锡纯记载了其创制的卫生防疫宝丹,组方为甘草、细辛、白芷、薄荷、冰片和朱砂,主治霍乱吐泻转筋、下痢腹疼及一切痧症。此方兼具散寒和清热,疗效显著。
对于霍乱的治疗,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有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公众平常心待之,不必惊慌。平时生活中,讲究饮食卫生,做好手部消毒,便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