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离谱的是,由于部分肥皂、洗手液和臭大姐(椿象)也有类似的醛类化合物,于是,在人类无懈可击的联想之下,一个让反香菜联盟为之振奋的结论诞生了: 香菜是“臭虫味儿”和“肥皂味儿”的。
世界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世界反香菜联盟”,来表达对香菜的痛恨。我们做了一张写满了,各国语言的”不吃香菜“的海报,设计/任东。
这个离谱的结论,甚至从千年以前就开始流行了——人类食用香菜的最早记录,是在爱琴海岛上的一处古人类洞B遗址中出土的约9000年前的香菜种子, 最早给香菜起名的正是希腊人,今天香菜的英文“Coriander”即源自希腊语“Koris”,意思是:“臭虫”。
但关于香菜的味嗅觉联想也未必是负面的,有位山东朋友曾和我分享过:他喝 羊汤总爱狂撒香菜和胡椒,再就一瓣生蒜开胃,于是年少清贫时,每每囊中羞涩喝不起羊汤,就拿面粉汤冲泡香菜、胡椒和盐,一顿痛饮,也算慰藉饥肠。
这么说来, 不爱吃香菜似乎生来注定?
许多媒体也是如此报道的,甚至断定为“不吃香菜,就是基因问题”。但提出这事儿的论文,得出的结论其实是:人们是否喜欢香菜,相关的核苷酸大约只能影响8.7%。翻译成伦话即是: 有影响,但不大。
香菜根、芫爆一切......中国哪里吃香菜最野?
中国人对香菜的毁誉,大抵从命名上就可见端倪。
在祖国各地的语言系统中, 香菜,又名芫荽菜、芫荽子、芫荽儿、盐(元)西......海南人以“芳”为香,所以读作 “芳菜”;还有那么几个地方(福建周宁、湖南汝城、湖北的监利和公安等),说话很诚实,直接叫做 “臭菜”。而全国范围内使用频率最高的名称,还是它的学名, 芫荽。
中国人对香菜的叫法有很多,在语保工程采录展示平台的不完全统计中,叫芫荽的地区高达56.4%。设计/刘云鹏。
在个体差异之外,不同地域之间,对香菜的爱憎也并不相通。
大体上,北方由于大量食用牛羊肉,能够去腥提鲜的香菜出镜率相对偏高;西南一方面重辣重油,另一方面对各种草本调味料(比如折耳根)容忍度较高,香菜对他们来说也是小菜一碟;唯有偏爱食材原味的东南及华南沿海居民,似乎对香菜并不感冒。
山东:香菜是一种味型
在北京觅食,当地餐馆里常有一道菜, 芫爆散丹——名字难读拗口到直接劝退一众食客。事实上大白话就是香菜炒羊肚,几十秒大火爆炒,方才断生的香菜带着鲜浓汁水,完美地盖住了似有若无的羊膻味,过水烫熟的散丹也刚刚好是生脆的,入口嘎吱作响。
这道菜,北京人引以为傲,实则是来自 鲁菜的技法。芫爆,山东大厨传统艺能,也是一种以香菜为灵魂核心的烹饪方式。这里的“芫”,就是指芫荽,在山东,除了散丹,还有机丝、肚丝、鱼丝、里脊丝、海螺......从禽畜内脏到生猛海鲜,一切皆可芫爆,可以说是 “铁打的香菜,流水的食材”。
芫爆这道菜,主打“爆”字。图/有滋有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