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熏火燎大猪头。摄影/邱会宁
东北人最熟悉的满语名词,大概就是“ 嘎拉哈”了。此物即为猪等动物膝关节上的一块小骨头。在 通古斯族群的先民们看来,它是 兽类身上最具灵新的一块骨头。女真将领们通过它 演排兵阵,萨满与巫医则通过它 占卜,到近代,猪的嘎拉哈,也渐渐成了东北儿童重要的 游戏道具。
记得小时候家里 烀大肘子、或者在饭店吃肘子,老人如果发现盘中是较肥的 后肘,总会想着把 嘎拉哈取下来留给我。但那时我实已拥有许多的玩具,嘎拉哈对我并无特别的吸引力,因此 长辈们的温请往往落空。但直至今日,我在吃肘子时,观察其为前肘后肘、判断是否能取下嘎拉哈,竟已经成了一种 本能。
再就是“ 囊囊膪”,即猪肚腩上累赘的肥肉,那是猪身上最差劲的肉,特别为其命名,作为警示、避雷之用。而时至今日, 它的指代范围也早已不再局限于猪。每一个东北男人,都在尽力避免被老婆形容为“浑身囊囊膪”。
还有“ 哈拉巴”,即猪肩胛骨上的肉。老派的东北厨师,一般会 将哈拉巴连着骨头一起煮,然后把 拆骨肉撕成一条一条的,堆在骨头旁边。三五老友拿着筷子,慢条斯理把肉夹起来蘸着蒜酱吃,越是咀嚼,越能吃出 猪肉最高级的风味,吃出 肥、瘦、筋三种口感的完美平衡。
满语之所以把猪各部位的细分做得如此经确,是因为 几千年来,猪一直是女真民族最重要的家畜。而这些保留在现代东北话中、至今仍颇有生命力的 满语“猪名词”,也足以证明, 由闯关东移民组成的现代东北人,其实早已继承了这片土地上原住民那传承悠久的食猪文化。——事实上,与东北人大大咧咧、粗犷豪爽的刻板印象相反,在吃猪肉这件事儿上,他们比谁都要经细和考究。
在猪的各个细分部位中,东北人最喜爱的,莫过于其横膈膜,——东北话叫“ 护心肉”,沈阳地区会称其为“ 油边”。顾名思义,此部位由一层 弹脆的筋膜包裹,瘦肉之中弥漫着 丰富的脂肪纹理,无论 嚼劲还是 风味都属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