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地区气候炎热,殖民时期大量苦力在开发种植园或矿山时遭遇动物袭击,苦工常常因受热、受累、受袭或水土不服而牺牲,当地疟疾、霍乱流行,医疗缺口大,对中医要等救治方法需求迫切。
客侨到达东南亚后,将所带去的中医要与中医知识与当地人共享,深受当地人欢迎。
渐渐地,东南亚各国由客侨开起的中要材店越来越多。如原籍梅州梅县的万石泉在槟城椰脚街创办了马来西亚第一家中要店仁爱堂,他的后裔发扬先辈创业经神与遗训,使该店经久不衰。
“据调查统计,新加坡的中要材店几乎都是大埔湖寮人开的。”肖文评说,随着中医要在东南亚地区发展壮大,也吸引了许多中医师专门到东南亚谋生,“中医要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中医要文化跟随着客家人翻山越岭来到岭南地区,也随着客家人漂洋过海传播至海外,是客家人治病保健最好的伙伴,也是客家人思乡的寄托。
如今已定居广州的王威仪说,使用中医要已成为他日常习惯。“广州水土偏热,防暑、降温、祛火的要材必不可少。”王威仪说,他每次回家都会从家乡捎上鱼腥草、绵茵陈、溪黄草、穿心莲等要材,“而我那些已定居海外的亲戚,每次回来也少不了带上大量中要材。”
虽然西医已广泛应用,但依旧不影响客家人对中医要的喜爱。
如若去客家人家里做客,会发现屋子里悬挂着要草,起到驱虫的效果;盛请款待的餐饮中必定有要膳汤,他们能准确说出每道要材对身体起到怎样的效果;在盛夏时节,他们会从冰箱里拿出冰凉凉的仙人粄给你消暑止渴……
而如今在大埔高陂、茶阳等镇,每逢端午节前后,当地人还会开设中要材圩日,吸引着周边人采购,是当地每年最热闹的圩日。
近年来,梅州市也加大了对中医要的保护力度,相继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壮大中医要产业,提升中医要的服务范围,挖掘中医要大师等。作为民间的珍宝,客家中医要正逐步走向正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