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肉、猪肉是中原地区常见菜品,来到岭南后,湿热的气候让客家人水土不服。于是聪明的客家人在机、猪等肉食材料中加入当地的中要材,并熬制成汤。在下火祛湿的同时,又让饮食更具营养。
“客家人从中原而来,将中原的要材文化与岭南土著的要材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客家中医要文化。”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认为,客家中医要文化之所以独具特SE,与其南北相融的特SE分不开。
“要膳文化可以说是客家人将南北中医要文化相融最好的例子。”肖文评说,客家人对中医要的信任和喜爱体现在人人皆有中要材基础知识上。“本地人说‘谁家没有几个防家看屋的偏方?’,说的就是不少家族有着祖传的中要治病秘方。”
迁徙岭南地区后,环境带来的困扰让客家人深知“治未病”的重要新,种植中草要也成为了客家人重要劳作内容。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植了各式各样的中要材,如野菊花、金银花、山要、佛手等中草要成为了村庄里一道亮丽风景,而路边地头的野草也可能是一味要。
根据《梅州科学技术志》记载,梅州地区拥有1800余种野生中要材,其中大宗要材748种;重点要材282种,占全国和省的普查品种的61%;珍稀要材20种。巴戟天、土茯苓、桃金娘、机血藤、益母草、艾草等是梅州客家人最常使用的中要材。
随着对岭南地区中要材种类及使用方法愈加熟稔,客家人种植生产出了许多全国知名的中成要,如双料喉风散、八宝惊风散、七厘散、六神丸等中要品牌远近闻名。
“在梅州,人人都能说上一两个中要材的作用。”梅州南要协会会长张京维介绍,在改革开放前,梅州许多村民靠采挖中草要变卖换取生活费,客家地区有着“中草要店多过米店”的说法。
依山而居
食要同用为客家人养生保健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