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淮滨县,隶属河南省信阳市。走省道,转乡道,从淮滨县城驱车近一个小时,王角村渐入视野。
47岁的刘志南,穿着朴素,站在人群中和村民无异。“都是草心草的。”王角村村支书陈炳红快人快语。也难怪,细算起来,刘志南驻村已4年有余。
脚下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了多少真请。这话放在刘志南身上,再贴切不过。2019年年底,任期本已结束的他,主动要求连任,并向组织保证:“不破楼兰终不还。”
他想在王角村做成一件事。
如今,这件事正在让这个小乡村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帮扶问计找出路
4年前的王角村,缺水井缺桥涵,农田基础设施严重缺乏,村民基本靠天吃饭,土里刨食。刘志南协调资金,带领村民修路搭桥通渠涵,完成15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抗旱排涝解了难。
可帮扶不能光靠资金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一定要有自己的产业。”这么一想,刘志南瞄准了桑蚕业。一连几个月,他走访村庄,查阅历史档案,与村干部、农技专家、贫困户交流,还外出学习考察种桑养蚕的路子。
2018年春天,王角村的20亩试种田开了荒。看到从省城来的刘志南带头搞试验,七旬老汉朱平能心里在“活泛”。朱老汉一家六口四人生病,两个孩子在上学,贫困的“帽子”戴了不少年。
“老汉,你这两亩地紧挨大马路,挂了果就能搞采摘。”在刘志南的鼓励下,朱老汉决定一试。如今,两亩桑树每年为他带来近万元收益,加上在村里做保洁又能拿一份收入,朱老汉脸上天天挂着笑。
看到这些,刘志南心里有了更大的想法——注册村集体企业,流转土地扩大种植。如今,村里的桑树种植规模已达200余亩。
种桑养蚕尝了甜
5月18日,站在王角村桑树种植基地,放眼望去,一人多高的桑树枝繁叶茂、碧绿青翠。
不远处,蚕农正在车间忙碌。一排排蚕架列队矗立,小蚕密密麻麻匍匐在桑叶里,昂起脑袋啃食,小小的身体偷出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蚕再有十七八天就开始吐丝了。”养蚕带头人李焕银说,他年过半百又学了一门养蚕技术。
种桑养蚕好处多,如何延长产业链?刘志南又动起了心思:每年有几个月无蚕可养,但是桑叶一直都有,这可是个好东西,有“清补”的美誉,霜降后做茶效果好。就这样,注册品牌,养完蚕后又制茶,一间车间可以两用。
一着活满盘活。紧接着,与企业合作缫丝织被,委托加工制作桑叶面,开发文旅产品小蚕盒……王角村热闹起来。
漫步王角村,楼院整洁,道路规整,淳朴的文明乡风扑面而来。这些年,通过“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带富之星”等评选,王角村的乡村振兴有了更多内涵。
“联盟”助力产业兴
有了产业,如何推广?刘志南心越来越大。他知道,只有让产业形成规模、叫响品牌,才能更好打通致富路。
这一次,他瞄准了临近淮河的邓湾乡。这个乡桑树种植2000余亩,规模大。能不能联合起来成立党建联盟、产业联盟,抱团发展?于是,他敲开时任邓湾乡乡长杨昌兴的办公室,说出想法,两人一拍即合。
为此,邓湾乡派出干部兼任联盟职务,刘志南也成了联盟第一书记,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桑蚕书记”。
成立联盟有啥好?陈炳红咧嘴说不停:“联盟批量买养蚕的农具价钱低,仅此一项就能省下不少钱,加上统一销售,不仅方便收益还高。”
在刘志南看来,“产业联盟”成员单位各环节互融互通。“党建联盟”则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核心作用,搭建沟通交流、互助共赢的发展平台。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蚕桑产业的发展有了动力源。党建与产业,如同织就乡村振兴的两条主线。
如今,“双联盟”模式在淮滨全县推广,带动成立了26个产业“双联盟”。
去年5月,在刘志南的推动下,淮滨县首届蚕桑文化节在邓湾乡开幕,王角村设置分会场。文化节期间,农产品展销、观光采摘带来了更多商机。看着来往的游人,村民心里乐开了花。
刘志南说,王角村的桑蚕田园正如朝阳。未来,他们将围绕蚕桑的粮食、文化、生态属新,绘制更大的发展蓝图。
杨会玲 MAO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