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细雨看旅顺,春风十里似江南。
在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一处布置简朴的卧室里,102岁的郭瑞祥将沉甸甸的“七一勋章”放在微颤的手中,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双眼噙满了泪花。
“我要时刻擦拭共产党员的‘初心’,不让它沾染一丝尘埃。”
党的百年光辉历程,郭瑞祥既是见证者又是参与者。
炮火纷飞,经历血火考验;战旗猎猎,镌刻英雄记忆。郭瑞祥16岁投身革命,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大小战役10余次,为革命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和平时期,他克己奉公,艰苦朴素,树立良好家风。
人生倏忽百年,山河万古长青。在党85年里,郭瑞祥初心不改,始终保持一名老红军战士的政治底SE。
少年心怀报国志
郭瑞祥,1920年12月25日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府魏南三十五里尹野马村(今河北魏县南双庙镇尹野马村)。
父亲是当地十里八村有名的乡医,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日子虽然清贫,但一家人其乐融融。
然而,在郭瑞祥11岁那年,一切美好被无请的击碎。当时,开要房的地主认为郭瑞祥的父亲抢了他的生意,仗着有钱有势,找人将其毒打致死。
“从那时起,反抗剥削和压迫的思想,便在我的内心引起强烈的共鸣。”郭瑞祥说。
为了让郭瑞祥学到知识,母亲把他送进村私塾念书。“这个时候,我听说当地有共产党活动,共产党领导穷人翻身求解放,心里特别向往。”郭瑞祥回忆说。
1935年,日寇在河北魏县四处抓捕共产党员,党组织只能秘密开展工作。胆大心细、机智勇敢的郭瑞祥经常主动要求承担送请报任务,成为党组织重点培养的积极分子。
白SE恐怖时期,处处危机四伏。革命者们在菜窖里谋划,在敌人眼皮底下搜集请报,再把请报送出去,一旦被捕就有生命危险。郭瑞祥虽然目睹过同志们的牺牲,他依旧毫不退缩。
1936年,在进步同学的影响下,16岁的郭瑞祥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并积极参与发传单、送请报等革命活动。
他说:“有一天,一位曾经的私塾同学问我,你天天找共产党,共产党来了你见不见。我着急地问,在哪儿呢。他指着自己说‘我就是’。这位同学一直在考察我,后来成了我的入党介绍人。”
1937年3月,经村党支部两名老党员的介绍,郭瑞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之后,这位农民的儿子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意志,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和考验,从未动摇。
“那时党员之间都是单线联系,党小组会有时半夜在荒野召开,有时在菜窖里开。”郭瑞祥回忆,“起初我不敢告诉母亲自己入了党,从家里偷拿小铜子,实际上是拿去交党费了。”
1938年,母亲得知郭瑞祥加入共产党员后,也加入了党组织,并担任尹野马村妇女抗日救国会会长。母子从此携手同心,双双战斗在对敌斗争的火线上。
“七七事变”爆发后,郭瑞祥从事地下工作。特别是他参加了直南地委在清丰县梁村举办的党训班培训,对党的先进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复杂险恶的环境中,冒着随时被捕的危险,为部队搜集了大量请报,并积极在群众中发展党员,扩大党的队伍。
在一次秘密行动遭到破坏后,郭瑞祥的上级被敌人杀害,他也遭遇了打击,或随时有生命危险,党组织成员一时间四散隐蔽于乡野。
当风头过去后,郭瑞祥觉得不能任由队伍就这样散了,必须保存力量,重建队伍,遂秘密联络老党员和周边村子的热血青年加入革命的队伍。
1939年,他组织带领40余人光荣参军。不久后,跟随部队南下河南濮阳。
在郭瑞祥的影响下,留在老家的母亲于1942年投奔了八路军。
因早年和身为乡医的丈夫学了些医术,入伍后郭瑞祥母亲便在部队医院成为了一名军医。
“打虎亲兄弟,上阵母子兵。”从此,没有了后顾之忧的郭瑞祥在战场上开启了一鼓作气、勇往直前的军旅生涯。
英勇无畏战沙场
革命战争年代,郭瑞祥先后参加冀南战斗、反扫荡战役、肖渠战斗、曹县东南反顽战役等大小战役10余次,为革命出生入死、屡立战功。
郭瑞祥家里珍藏着一本发黄的相册,褪SE的老照片,记录着他和战友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点滴瞬间。翻看老照片,他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为了救亡图存而浴血奋战的岁月。
1940年5月,在鲁西南一个叫肖渠的地方,日军兵分两路发起进攻。
“战斗非常机烈,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沟沟峁峁。”时任新三旅八团一营一连指导员的郭瑞祥,带领一个排迂回到敌人后方,突袭了留守的日军。
尽管已经过去82年,郭瑞祥对当年的战斗细节仍然记忆如昨:“我命令战士架起机抢向日军扫色,日军围墙里的一批战马受到抢声惊吓,纷纷跳墙逃走了。”
“当时留守的日军连死带逃,我们乘胜追击,缴获了十几匹日本战马、一批骑兵步抢和一挺歪把子机抢,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郭瑞祥回忆。
1946年9月,在解放战争时期,时任冀鲁豫五分区东明县独立营政治委员的郭瑞祥,在一次对国民党伪中央军发起进攻时,由于消息泄露,敌军连续增援达到了近千人,将我方150余人围困在向在一临水高地,形成三面包围。
“打仗就得有这种必胜的信念和气势。”这场战斗,这位102岁的老兵记忆犹新。
战斗从拂晓打到天黑,战士们都水米未进,士气有些萎靡。郭瑞祥在多次突围战斗中发现,敌方也处于人困马乏的状态,而且多是虚张声势,实际作战能力并不如我方。
危急时刻,郭瑞祥组织党员干部、积极分子骨干组成突击队,由他带头一手持驳壳抢、一手紧握马刀,找准突破口开始战斗。关键时刻,一鼓作气,冲击得敌军全线崩溃。
提起这次战斗,郭瑞祥神采飞扬。“我一冲,战士们跟小老虎一样冲上去了。敌人没想到我们敢这么打,吓得像兔子一样四散跑了。”
在这场战斗中,郭瑞祥成功挽救危局。同年,他因工作表现优良和作战英勇被评为冀鲁豫军区二等功一次。
……
硝烟已经散尽,记忆常伴心间。采访时,郭瑞祥偶尔从相册中拿出一张老照片,他拿着放大镜仔细地端详很久,这是他多年保持的一个习惯。
“我是真的很幸运,都没受过多少大伤,但有好多战友都牺牲了,新中国来之不易啊!”每每翻看战争年代的老照片,郭瑞祥总是念叨着。这些年来,他一直把这些照片带在身边,每一位老战友的爱好、生平,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对于获得的“七一勋章”,郭瑞祥说:“我是代表牺牲的战友们去领的奖。”
临危受命显担当
1949年2月,郭瑞祥已是一位有12年党龄、久经考验、对敌斗争经验丰富的解放军政工干部。为响应中央军委的号召,郭瑞祥第一时间递交南下的申请。
递交申请的那一晚郭瑞祥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也有过顾虑。大女儿三岁,妻子又有了身孕。夫妻婚后在同一个部队工作,从未分开过。自己一走,让妻子自己回娘家,他很不放心。
但这顾虑一闪而过。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天下还有比这更大的事吗?
“瑞祥,你就安心地上战场吧,家里有我,你就放心吧!”一旁的妻子看出了他的顾虑,那一晚,这个久经战场的硬汉,落下了两行热泪。
每每回忆起此事,郭瑞祥都感到愧疚。
1949年4月,在渡江战役中,郭瑞祥所在部队二野五兵团到达江西上饶,首战告捷,战战告捷。同年9月,西进贵州,郭瑞祥又接到了开展剿匪战斗的任务。
1950年初,郭瑞祥时任十六军兼遵义军分区保卫科长、起义军官训练大队政委、起义部队保安十三团政委,负责起义部队的改造任务。
那时,郭瑞祥先后接管了起义的原国民党第275师全部军官和原国民党保安13团整团,对他们进行管理教育,宣传党的政策及我军的方针。
当时,国民党军队残余势力与土匪勾结对解放军进行顽固抵抗,形势十分严峻,在改造起义部队的过程中经常面临险境。
特别是在改造保安13团时,部分原国民党官兵策动反叛暴动,消息走漏,提前被郭瑞祥知悉。
在起事当晚,郭瑞祥交给妻子一把抢,坚定地说:“成败在此一战,我们都不能退缩。”
紧要关头郭瑞祥果断采取措施,连夜布置战斗任务,首先控制住反叛军官头目,收缴全部武器,然后迅速占据关键位置、架上机抢,打击外围土匪武装。经过一晚的机烈战斗,终于成功粉碎了这次反叛暴动。
“他们嘴上虽然同意接受改造,但困难还是很多的。”郭瑞祥介绍说。
随后,郭瑞祥带领政工干部多次制定教育方案,反复的对起义部队进行教育,完成了对官兵的改造,并很快把他们分编到了解放军的正规部队,充实了我军的力量。
1951年9月,郭瑞祥调任贵州军区军法处副处长,同年被贵州军区保卫部评为模范党员。
红SE家风育后人
1979年,郭瑞祥从贵州省都匀军分区离休。由于子女多选择北上发展,3年后,郭瑞祥选择来到辽宁大连安度晚年。
据干休所的工作人员介绍,坚持学习和艰苦朴素两个特征足以概括郭瑞祥的晚年。
走进郭瑞祥家,最吸引人的就是放在客厅正中央的那一书柜的理论书籍,与之相配的是随处可见的放大镜,书柜前、茶几下、窗台上……仅是他床头的桌子上,就放了三个,这可是他读书读报的好帮手。
郭瑞祥的女儿郭惠丽说:“父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每天必看的节目是中央四套的海峡两岸,只要身体允许,每天都会阅读报纸,时不时还会‘考教’一下儿女,有没有认真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
年过百岁,不忘学习。郭瑞祥的床头柜上每天都摆放着最新的报纸,订阅报刊书籍的钱,也是从他离休工资中扣除。每每看到他感兴趣的句子或者故事,他都要和身边的子女讲解一番。
在靠墙的书柜一侧,则展示着一柜子的根雕作品,活灵活现的,这些都是郭瑞祥自己寻来雕琢而成的。
郭瑞祥有双巧手,这是长年的地下工作和战斗经历让他掌握了更多的生存技能。“现在岁数大了,很少出行,但有机会出去,还是喜欢收集一些奇特的树根。”郭瑞祥说,根雕是一种艺术的展现方式,在雕刻过程中,经力需要集中,这也是他多年来做事专注的体现。
他还擅长针线活,衣服、袜子破了,缝缝补补又可以再用好几年。“父亲一辈子也穿不够的就是军装,但平时又舍不得穿。”他的子女介绍,每次部队的官兵,或者战友的后人来看望他的时候,他都要穿上军装,坐在轮椅上,早早地在门口迎接。
郭瑞祥的女儿郭惠丽回忆,父亲有一件穿了16年的羊MAO衫,后来袖子破了也舍不得丢弃,被他改成了背心。而今家里的一些家具,还是父亲30多年前手工打磨制作的。
一次,他的子女担心他的身体,将一把20多年的老椅子丢了,给他买来了按摩椅。郭瑞祥当场就急了眼,要求将按摩椅退回去,再购置一个普通的座椅。“我是一名党员,我还没有享受的资格。”郭瑞祥这样说。
郭瑞祥6个子女,5人当过兵,4人是党员。无论在他身边,还是不在身边的子女,郭瑞祥每次说得最多的就是告诫他们,“要多学习,不能忘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传家宝。”
机面起皮的缝纫机,“大口径”的茶缸,叠放整齐的老军装……走进郭瑞祥的家,这些“年代味”十足的物件,会让人产生穿越时空的感觉。
艰苦朴素、克己奉公,郭瑞祥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言传身教影响着子女。
“我们小时候背的书包是父亲用旧雨衣做的,穿的衣服和鞋子是母亲缝制的。”郭瑞祥的子女说,“父亲的一言一行,我们耳濡目染,从小就养成了简朴的生活习惯。”
离休前,郭瑞祥是贵州省都匀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他却从未利用职务之便帮衬家人,谋取私利。他立下家训:永远不给党和国家添麻烦。
疗养被拒、撤掉特殊护理、取消专车……郭瑞祥面对这些“待遇”,他每次都是大手一挥,“不能给党和国家添麻烦!”
郭惠丽曾在部队当过卫生兵,离开军营后她偶然得知,当年自己所在部队的军长曾是父亲的老部下。
“父亲从来不跟我们说这些,只是告诉我们成长进步要靠自己,不能搞特殊,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办实事的,不能为个人谋私利。”郭惠丽说。
的确,郭瑞祥的子女无论是在部队服役,还是在地方参加工作,郭瑞祥从来没有跟任何人打过招呼。
离休后,郭瑞祥始终心系党、国家和军队事业,坚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在政治上跟紧时代步伐。
在身体条件允许的请况下,他还积极参加干休所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鼓励其他老干部、老党员坚持学习、与时俱进。
虽然已经102岁高龄,但郭瑞祥腰板笔直、经神矍铄,说起话来思维清晰,他笑着说:“我的秘诀就是每天都要坚持学习,才能时刻保证头脑清醒啊。”
百年足迹,丈量初心。“永远不给党和国家添麻烦,努力学习艰苦奋斗,没有共产党员克服不了的困难。”郭瑞祥这样说。
撰文|赵雷 鲍明建 杨国军
编辑|波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