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实在是太震撼人心了,别的不说,留下的那一堆成语,就够我们折腾的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功败垂成这4个成语,就和淝水之战有着直接的关系。
投鞭断流,讲的是前秦天王苻坚在王猛的帮助下,统一了北方。王猛死后8年,苻坚决定南征东晋,一统江山。不少人都反对,因为东晋政权稳固,上下一心。
可苻坚却表示,自己有百万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因此他召集了100多万大军南征东晋。
草木皆兵,讲的是前秦大将苻融,带领25万大军攻占安徽寿阳以后,前秦天王苻坚立刻赶到寿阳指挥战斗。
本来他是派朱序前去劝说谢石投降的,结果朱序这个降将却把前秦的机密都告诉了谢石,导致谢石在洛涧消灭了1万多前秦军。苻坚登上城楼一看,只见草木都和晋军一样齐整。苻坚怅然道:漫山遍野都是晋国的强兵啊!
风声鹤唳,讲的是前秦在洛涧战败以后,谢玄立马带领数万北府兵北上,此前他要求秦军后撤,自己带兵渡过淝水和秦军决战,苻坚爽快地答应了,下令让军队后撤。这个时候朱序带着一帮人在背后喊着:大秦败了!大秦败了!
好家伙,这些人一声吼,直接导致前秦数十万大军疯狂向后撤,踩踏事件自然不言而喻地发生了。秦军在后撤途中,听到任何风声鹤唳的声音,都觉得是晋军在追杀他们。
功败垂成,讲的是谢玄的故事。当时谢安的侄子谢玄,带领8万北府兵北上,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百万之众,收复了大量土地。
当时谢玄便打算继续北伐,统一天下。可惜这个时候他们老谢家,成为了东晋皇族的眼中钉,因此谢玄不得不坐镇淮音,不久便气得病死了,年仅45岁。《晋书》中记载:庙算有余,良图不果,降龄何促,功败垂志。
从这4个成语的简单介绍中,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东晋为啥只派出了8万北府兵,去对抗前秦的百万之众呢?东晋就这么缺人吗?
一、东晋的军事部署,主要在荆州和扬州。
早年桓温当家做主的时候,东晋的兵力主要分布在荆州地区,没办法,这里是桓温的大本营,他自然要好好经营此地。所以说,那时候建康的防备十分薄弱,东晋有5位皇帝,都得听桓温吆喝来办事。
尤其是桓温灭了成汉政权,拿下蜀地以后。整个荆州、益州,都成了谯国桓氏的地盘。很显然,桓温想要登基称帝,只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就行了。
好在他北伐前秦时,在枋头之战中被慕容垂打得大败,这才失去了称帝的最好理由。
等到桓温死后,谢安主持朝政,他痛定思痛,为了摆TUO谯国桓氏对东晋政局的影响,启用自家子侄,在京口(今镇江)组建北府兵。
当时前秦要进攻东晋,无非就只有3条路线,一条是进军蜀地,一条是进军荆州,还有一条是直奔建康。
很显然,直奔建康是最方便的一条路,而进军蜀地则是最复杂的一条路。但是荆州呢?为啥史料里很少提及淝水之战前,前秦对荆州的军事部署呢?
其实进军荆州,也是非常不错的一条路线,拿下荆州,切断扬州和益州之间的联系,使得东晋再次失去半壁江山,只能做困兽之斗。
桓温死后,他的弟弟桓冲,为了保存实力,将谯国桓氏的主力大军全都抽调回了江南。因此前秦军立马出兵围攻襄阳,没多久就拿下了襄阳。
此后,在淝水之战前夕,桓冲带领10万北府兵北上,掣肘前秦大军,大大减轻了建康方面的压力。要知道,前秦好不容易拿下襄阳,是不会轻易撒手的,只有不断增援襄阳,这么一来,前秦自然就没有充足的力量进攻健康了。
而建康方面,已经组建起了一支8万人马的北府兵,其中有5万是经锐部队,剩下3万是打杂的。不过这支部队,已经是谢安花老本搞起来的了。
谢安刚掌权的时候,立马调整税制,增加税收。此后又开始搞战时经济政策,从皇帝到百官,所有吃皇粮的,全部薪俸减半。同时谢安还裁撤了大量不需要的官员。
节省下来的这么多钱,全都被谢安投入到了北府兵的建设当中。可以说,北府兵是集中了全国力量来培养的一支军队,你说战斗力能差吗?
无论是兵员素质,还是后勤保障,北府兵都比当时任何一支部队都要强悍。别看他们只有8万人,其战斗力是不可小觑的。
一支是由桓温带领了几十年的10万雄兵,一支是由谢安集中全国力量培养起来的8万北府兵。有这两支部队保驾护航,你觉得东晋能打输这一仗吗?
二、前秦的百万之众,水分很大。
第一,各民族都有异心。
前秦方面,当时统一了北方,大概有1800多万人口。其中的汉人达到了1000多万人。剩下的都是各少数民族的人口,其中统治阶级氐族人,只有不到100万人。
因此所谓百万之众,其实大多数还是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这些人压根就不太愿意给氐族人打工,早就萌生了叛变的想法了。
比如说鲜卑慕容氏,羌族姚氏,仇池的杨氏,吐谷浑的慕容氏,鲜卑拓跋氏等等,全都有恢复祖宗基业的想法。
第二,百万之众,实则是凑拢班子。
而且百万大军中,绝大多数,都是按照男丁十抽一的办法凑出来的。这本身就是一件民怨沸腾的事请,很多人宁可打断腿,也不愿意上战场。由此可见,被B着上战场的这帮人,是怎样一支乌合之众了。
这帮人真正到了战场上,不把抢口对准自己人,那就算是谢天谢地了,更别提起到什么积极作用了。
第三,真正的经锐只有30万左右。
前秦大军中,真正具有战斗力的,也就应该是那30万前锋部队。要没有这支部队坐镇,氐族人也坐不了江山啊!
可这30万人当中,一部分要分出来应付荆州谯国桓氏的10万大军,剩下的才是用来对付建康的8万北府兵。
人是很容易被影响的,大军向后撤的时候,即使是经兵强将,也不可避免地跟着往后撤了。毕竟几十万人一起行动,谁特么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说,8万北府兵可谓是以逸待劳,而30万前秦经锐,早已疲于奔命了。
总结:东晋能养8万北府兵,已经是榨干老百姓了。
每打出去的一颗炮弹,都需要普通人努力干活来均摊。没办法,打仗说到底就是在烧钱。养兵千日,这千日里的每一笔开销,都需要朝廷的税收来开支。
东晋当时什么请况,谢安心里没点数吗?当然是清楚得很。东晋本来就是个地主土豪组建起来的凑拢班子,大小士族们各自为政,谁都在为自己家那点产业争取最大权益。所以说东晋朝廷能调动的资源极其有限。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谢安还能通过经济改革,凑一大笔钱,培养一支8万人的北府兵,这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请了。可怜东晋的老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淝水之战打赢了,依旧不见百姓过上什么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