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音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这首名叫《山亭夏日》的诗歌,写的雅致而富有请调。
而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个驰骋疆场的猛将,他叫做高骈。这个人有多厉害?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会昌六年(846年)十月,高崇文与裴度、杜黄裳、李愬同配享宪宗庭庙。这可以算是武将最高荣誉了,然而,他却亲手葬送了大唐。这是怎么回事?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唐朝,特别看重门阀的社会风气。在这样的风气下,高骈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因为他出生于禁军世家。
和其他世家贵子不一样的是,高骈一直以来,渴望着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很快,高骈得到了自己第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
在《高骈传》中是这样记录的:“会党项羌叛,令率禁兵万人戍长武城。时诸将御羌无功,唯骈伺隙用兵,出无不捷。”
这样的功勋,让高骈成了唐朝栋梁之才。从这以后,高骈开始走向人生巅峰,他靠着战场上的勇猛无畏和深谋远虑站稳了脚跟。
而他的文艺青年的气息依然浓郁,在全唐诗中,收录了高骈作品50篇,这些诗歌,居然折色出高骈的一生。
虽然高骈喜欢诗词歌赋,喜欢和文人墨客在一起吟诗作对,但他终究是一个将军。他的人生巅峰,应该在战场上。
如果要说高骈的事业巅峰,那就不能不说他收复安南的丰功伟绩。
而在唐朝,据《旧唐书》记载,南诏这个国家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一旦唐朝有了松懈,就跳出来烧扰边境,但每次都被唐军打败。
唐朝对这个反复无常的小国,很是头疼。在咸通年间,唐和南诏在安南这个地方,展开持续数年的拉锯战。
高骈南征安南的时候,正是南诏二次攻陷安南都护府的时候,也是南诏气焰最为嚣张的时候。
在咸通五年的时候,高骈领兵南征。这次,高骈势在必得,因为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首先,要解决的是军队问题。唐军在和南诏旷日持久的争夺战中,已经疲惫不堪,尤其是安南的失守让唐军士气落到最低谷。
振兴士气最快捷的办法并不是开动员会,而是整合各自为战的唐军,将所有唐军统一指挥、统一调遣,从而保证士气。
所以,高骈:“至则匡合五管之兵,期年之内,招怀溪洞,诛其首恶,一战而蛮卒遁去,收复交州郡邑。”
高骈敏锐的洞察到唐军和南诏军队反复争夺安南的根本原因:唐军的战斗力强,装备好,却输在了交通和补给方面。
而南诏离安南太近,又地理位置偏僻,瘴气丛生,唐军士兵无法攻占。所以,当唐军退却,南诏自然会进攻。
于是,天才的高骈,做出了一个相当具有战略新的举动。高骈又以广州馈运艰涩,骈视其水路,自交至广,多有巨石梗途,乃购募工徒,作法去之。由是舟楫无滞,安南储备不乏,至今赖之。
从高骈收复安南,一直到唐朝灭亡,都没有再丢失过。收复安南的功绩,让高骈的事业达到巅峰。
巅峰状态下的高骈,被授予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成了唐朝晚期权势最大的节度使。
而巅峰中的高骈,很快就跌入低谷,只是因为高骈在面对黄巢起义时,按兵不动,让自己晚节不保。
高骈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按兵不动,在黄巢起义开始之时,高骈一度表现出相当积极的进攻衣望,而且持续输出,表现出极高的军事才能。
如果高骈持续输出,凭借高骈的军事才能和手下军队的战斗力和数量,黄巢根本不是对手。但历史总是爱给人开玩笑,晚年的高骈,开始M恋炼丹修道,想要超TUO于世间。
朝廷知道,高骈是大唐最后的名将。所以,高骈的颓废,只能看成是一种巅峰之后的落寞和茫然。这种茫然,让他开始远离自己的战友和军队,相信一些术士。
在黄巢东山再起的时候,他的手下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话语,第一种是来自军队的话语,这是从他手下的大将毕师铎口中表现出来。
面对着强大的黄巢,毕师铎没有丝毫的惧SE,他渴望和起义军打上一仗,于是他向高骈请命。虽然高骈也看出了其中的利害,但很快,他的思想,就被另一个声音主导。
那就是他手下术士吕用之的观点:“相公勋业高矣,妖贼未殄,朝廷已有间言。贼若荡平,则威望震主,功居不赏,公安税驾耶?为公良画,莫若观衅,自求多福。”
面对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高骈选择了后者。在最后时刻,高骈的做法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甚至觉得寒心。
史料上把高骈的变化说成是昏庸无能、任用小人、痴M修道炼丹之术。那么,我们必须从深层次的方面进行分析,那就是高骈的立功衣望到底有多大。
高骈的身份背景不一般,因此,他虽然身居高位,但非常渴望证明自己。因此他在北方、在南方建功立业,证明了自己。所以,他已经没有太多建功立业的衣望。
而他手下的将领毕师铎却恰恰相反,他是流寇反正,所以非常渴望洗清自己流寇的身份,通过军功证明自己。
高骈没有战斗衣望,却依然想要保留自己的荣誉。因此,面对着一些流言蜚语,他表现的并不淡定。
而归根到底,高骈不是被小人之言蛊或,而是被盛名所累。更让人惋惜的是,高骈放不下的那些荣耀和光环,最终还是彻底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