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庆泰(1850年~1932年),字景丰,生于辽宁法库,祖籍山东蓬莱。1892年在北京开设了"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被称为中国电影之父、中国电影第一人、中国电影创始人。
刘尚清(1868年-1946年),字海泉,出生于今辽宁省(原奉天省)铁岭县镇西堡乡果子园村一个农家。曾任东三省官银号总办、东北大学校长、中东路督办、奉天省长、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内政部长、国民政府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安徽省主席、监察院副院长。主要成就:民国初年稳定东北经济;在皇姑屯事件后稳定东北局势。获颁一等景星勋章、胜利勋章。
汤玉麟(1871年7月-1949年2月),字阁臣,绰号二虎(一说"大虎",在张学良和王化一的相关回忆史料中均称其绰号为"汤大虎"),奉天(今辽宁)义县人。汤玉麟为中国国民党热河省党务指导委员会主委、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热河省主席。汤玉麟称霸辽西时,曾救张作霖一命,张、汤由此结为生死之交,后来张作霖邀请汤玉麟入伙合办保险队。关于汤玉麟其人,世人褒贬不一,功过相当,生能逢时,却不能救世。
张海天(1888年-1939年),著名抗日英烈 ,又名张贺年,辽宁台安县人,出身绿林,报号"老北风"。"九一八"事变后,他竖起抗日大旗,曾任东北抗日义勇军第2军团第3路军司令。他战功显著,被当时的报纸称为"辽西的抗日英雄"。其深谋远虑,为发展抗日队伍,扩大武器装备来源,开办了小型兵工厂,制造子弹,改制大炮,修理抢械等,在抗日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艰苦的战斗生活使张海天身染重病,他于1933年1月末赴北平治病,1939年在北平病逝。
赵洪文国(1881年―1950年),满族,夫姓赵,本名洪文国,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人。抗日英雄赵侗之母,人称"赵老太",无党无派。抗日战争时期她屡挫屡战,参与组织创建了辽南"少年铁血军"、河北"国民抗日军"、河南"太行山光复军"以及"晋察冀游击纵队",被誉为"游击队之母""民族之母",民间称之为"双抢老太婆",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马兴周(1884年-1932年9月21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石厂峪村。1932年1月日寇侵占锦州以后,东北军张学良部下黄显声派杜界雨和郑径十动员马兴周参加抗日。1932年7月,同张学良部下警务处职员在辽阳一带组建了"讨日光复军"。他任"讨日光复军"参谋长。不久,任"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十六路军"参谋长。1932年9月21日,在辽阳城南石厂峪村西黄岭子与日伪军交战中不幸牺牲,时年48岁。
任辅臣(1884年4月-1918年),字佐卿,汉族,出生于辽宁铁岭县镇西堡乡河夹心村,祖籍山东省肥城市边院镇小任文村。是中国第一位布尔什维克。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华工领袖,苏俄红军"中国红鹰团"团长。1918年十一月下旬,任辅臣在维亚,与白匪军机战一整天。入夜后,因战斗条件对红鹰团十分不利,伤亡惨重。就在此战中,任辅臣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三十四岁。
韩麟春(1885年-1931年),字芳宸,奉天省辽阳县(今辽宁辽阳)人。历任北洋军军咨府参事,北洋军陆军次长,后补陆军中将,东三省兵工厂(沈阳兵工厂)总办,镇威军第一军副军长,第二军军长。1927年6月18日安国军政府成立时,任陆军第四方面军团军团长兼陆军大学校长,授陆军上将。是年末因病去职。1927年冬天,韩麟春突然中风。1931年病逝,享年46岁。
耿继周(1885年9月-?),辽西著名的抗日将领,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四路总司令。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县南八里铺。因他深感国家贫弱,列强欺凌,立志从军报国,遂于1913年应征入奉军。1921年耿继周考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学习炮兵。毕业后历任炮兵排长、连长、营长、上校监督等职。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耿继周放弃了在东北军中的高位,率领抗日义勇军纵横驰骋在辽西大地,令日寇闻风丧胆。 1945年抗战胜利后,年逾花甲的耿继周退役,一度靠卖机蛋、卖画度日,后来在漂泊中故去。
梁忠甲(1887年7月22日-19303月8日),字子信,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三江口镇,早年考入奉天中学堂、保定通国陆军速成学堂。1913年投靠吴俊升任骑兵第三团副团长,后被提升为陆军步兵中校。1927年晋升为陆军中将,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重新整编东北军,梁忠甲升任为第十五旅中将旅长。1929年中东路事件爆发,满洲里陷落,梁忠甲及部分官兵被俘,中东铁路的武装冲突暂时停止。后双方谈判成功,在伯力签署条约,梁忠甲在1930年1月回到满洲里。1930年3月8日因煤气中毒身亡。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补充。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