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7月19日,守在天京城外的湘军早已蠢蠢衣动,随着几声巨响,瞬时轰塌了太平门和周边的城墙,士兵、人群蜂拥而入。但当湘军首领曾国荃看到太平天国的“圣库”后变得哑口无言,他什么也没说,愣了半天后只说了4个字:“我命休矣!”
湘军攻克天京宣告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曾国荃理应高兴,因为立功了,可他不但高兴不起来,反倒说自己命快没了,怎么回事?太平天国的“圣库”里究竟藏了什么?曾国荃到底看到了什么?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至1864年,由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展开的农民反清战争,也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大规模运动。从金田起义、永安建制、突围北上一直到定都天京,太平军势如破竹,再到后来天京事变,由盛转衰。天京失守后,彻底宣告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不过今天并不对太平天国的发展史做过多的描述,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还是比较了解的,先说说这个太平军的“圣库”到底是什么?
圣库,其实就是太平天国实行的一种公有共享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公库。因为按照洪秀全等人给底下士兵灌输的理念,一切财物都是上天所赐,人无私财,一切归公,甚至包括生活用品也都是由“圣库”开支。用这种理念就能巧立名目,就算是部队打胜仗,最后的战利品也得老老实实全部上交,由太平天国再分配。
洪秀全曾下诏令:所得金宝绸帛宝物等项,不得私藏,尽缴归天朝圣库,逆者议罪。定都天京以后,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这条法令就更加严格了,不包括自己的部队,当然还有天京城内的百姓。手底下的人也不傻,都集中到“圣库”了,还是打着所谓上天之财的幌子,但洪秀全却拥有个人使用权,除了他,还有当时天京城内各级官员,都在蓄积私财。这样的做法,就容易让人心涣散。
所以,所谓的“圣库”很容易让人理解,就是个藏财宝的公库,但也不仅仅只是金银财宝。太平军占领南京初期,还将城内居民按照新别、年龄、技能等分别编入各馆各营,这些民众就成了太平天国服役和服务的奴役,他们的衣服和食物也被没收,都被纳入“圣库”中。
“圣库”制度的特点就是人无私财和平均分配,这个做法有好坏。优点是,它确实能对太平军的胜利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同时吸纳了更多的穷苦百姓加入了太平军。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高级将领生活奢侈,随意动用圣库的现象屡见不鲜,也逐渐让所谓的平均分配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但不管怎么样,有点可以值得确定,那就是太平天国的“圣库”很有钱,藏着不少金银财宝。那看到宝库,曾国荃应该笑啊,怎么就说了一句“我命休矣”的话呢。
曾国荃,湖南双峰人,作为曾国藩的四弟,也是湘军的主要首领之一。1861年,由于攻陷安庆被清廷授予“伟勇巴图鲁”的名号,并且加一品顶戴。后来又因为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被授予太子少保,封一等威毅伯。很多人认为,要不是太平天国的出现,可能曾氏兄弟这一生也就碌碌无为,正是太平军的出现,才让他们有了升官加爵的机会,这个说法就是见仁见智,也没有一定的标准答案。但是湘军确实灭了太平军,这点无可厚非。那曾国荃看到“圣库”后的反应是怎么回事呢?那是因为“圣库”里什么都没有!
看着空空如也的“圣库”,曾国荃不喜反忧,他深知这一点会给朝廷里那些本就忌惮他们的大臣无中生有的机会。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你是皇帝或者慈禧太后,看到部下打掉了盘踞江南多年的太平军,却被告知太平天国的公库是空的,那你是什么想法?不怀疑也难啊。
最不巧的是,之前曾国荃攻下安庆的时候,曾命人将陈玉成府内的所有财宝都运回了湖南老家,这件事朝廷上下人尽皆知,也就是说,曾国荃是个有“前科”的人。现在湘军攻克南京,却告诉大家公库是空的,谁信呢?
此时的曾国荃急得焦头烂额,即刻下令:凡发掘贼馆窖金者,报官充公,违者治罪!但无论手下怎么找,就是不见踪迹。这也是为什么曾国荃要对李秀成动刑,包括后来曾国藩还B着李秀成写下供状书,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找出被藏匿的财宝,那这些钱哪去了呢?
其实要搞清楚“圣库”钱财的去向,就得搞清楚到底有没有财富。依照推断,“圣库”的钱财空空如也才是最合理的。刚才也提到过,太平军内的高级将领肆意耗费“圣库”的请况屡见不鲜,更何况湘军在南京城外久候多时,这钱又怎么会等到湘军来取呢。再加上“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国力衰弱,李秀成带兵时,军饷早就入不敷出了,“圣库”自然也就不可能会有盈余,就算有,也极有可能在湘军攻克前,被其他将领携带逃出城,所以曾国荃看到的空空如也的“圣库”是必然的结果。
但是清廷可不会给你那么多解释空间,处境尴尬的曾国荃立马书信曾国藩求自保,好在曾国藩提议:借病为由,先回老家养病,躲一阵是非,曾国藩也在此时向朝廷上折,请求裁撤,这才躲过了朝廷内其他大臣的闲言碎语。
对于刚才“圣库”是空的推断,也只是推断,并没有确切证据,至于曾国荃到底是否“于此中获资数千万”,这个只能留给后人推断。屏幕前的小伙伴们,你们又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