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的公孙渊首鼠两端,脚踏两只船,在魏、吴之间摇摆不定,对魏国使者疑神疑鬼,很不礼遇,又多次对魏国的宾客恶言相向。
魏明帝曹叡打算讨伐公孙渊,命荆州刺史毌丘俭担任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
毌丘俭上书曹叡,拥护他的出兵决定,说:“陛下即位以来,没有可以载入史书的丰功伟绩,吴、蜀两国依仗地势险阻,不能很快平定,正好可以调用这里无处用武的士兵,去平定辽东。”
光禄大夫卫臻则反对出兵,说:“毌丘俭所讲的都是战国时代的细微之术,不是帝王的大事。吴国年年举兵,频繁侵犯边境,而我们仍按兵不动,休养士卒,没有前去征讨,实在是因为百姓极度疲劳的缘故。公孙渊生长在海边,子孙三代相承,在外安抚戎狄,在内练兵备战。毌丘俭打算以偏师长驱作战,妄想早晨到达晚上就能席卷得胜,这完全是胡说。”
魏青龙五年、景初元年(237年),曹叡决定解决困扰已久的辽东问题,命毌丘俭统率各军及鲜卑、乌桓部落,驻扎在辽东南界,以玺书征召公孙渊入朝。
公孙渊立即发兵反叛。
公孙渊属下将军纶直、贾范等人,苦苦劝阻公孙渊叛乱,都被诛杀。
两军在辽隧(今辽宁海城市西北高坨子附近)遭遇,展开战斗。
当时正值天降大雨,连续下了十多天,辽河水大涨,毌丘俭出战不利,率军回到右北平(治土垠县,今河北唐山市丰润区东银城铺)。
公孙渊乘机自立为燕王,改年号为绍汉,设置文武百官,派遣使节授予鲜卑单于印玺,对边民封官授爵,引有鲜卑人侵扰魏国北部边境。
魏景初二年(238年)正月,曹叡把司马懿从长安召回,命他率军四万人,第三次讨伐辽东。
有大臣提出,四万兵员太多,军费难以提供。
曹叡说:“此次讨伐,远征四千里,虽说要出奇制胜,但实力不够也是万万不行的,就不要斤斤计较军费了。”
曹叡对司马懿说:“公孙渊面临三种选择。弃城逃走,是上策。据守辽东抗拒大军,是中策。如果死守襄平(今辽宁辽阳市),必被生擒,这当然是下策。”
他问司马懿:“你认为三策之中,公孙渊会采用哪一种呢?”
司马懿回答说:“只有明智的人,才能审慎度量敌我双方的力量,也才会预先有所选择。公孙渊没有这种才智,他会认为我军孤军远征,支持不了多久,一定是先在辽水抗拒,然后退守襄平。”
曹叡又问:“往返需多少天?”
司马懿回答说:“进军一百天,攻战一百天,返回一百天,再加六十天作为休息日,算起来,一年足够了。”
公孙渊听说魏国将要讨伐的消息,派遣使节到吴国,向吴国称臣,请求救援。
孙权气愤公孙渊反复无常,杀害吴国使臣,打算以牙还牙,杀掉公孙渊来使。
羊衜劝谏说:“不可,这是发泄匹夫一时怒气,而破坏称霸称王的大计。不如就势厚待来使,暗中派奇兵前往,胁迫公孙渊归附。如果魏国不能取胜,我军算是远赴救难,可以与边远的夷族结下恩请,彰显大义于万里之外。如果双方打得难解难分,辽东被分隔,首尾不能相顾,我们就在边陲郡县,劫掠人口、物资等回来,也算是上天的惩罚,对往事报仇雪恨了。”
孙权说:“好!”
于是下令大规模集结部队,对公孙渊来使说:“请回去等候音信,我们遵从来函吩咐,一定和老弟休戚与共。”
又假装为公孙渊忧虑,给他写信一封,说:“司马懿一向所向无敌,我深为老弟担忧啊。”
魏国群臣也揣测公孙渊可能会寻求吴国的支援,聚在一起商议对策。
曹叡问护军将军蒋济:“孙权会救援辽东吗?”
蒋济说:“孙权知道我们戒备严密,不可能从中渔利,吴国如派援军,太过深入,则力所不及,不深入,又势必徒劳无功。孙权这个人,就算是儿子、兄弟处于危险境地,他也不会出动,何况是异域他国之人,而且还刚刚被羞辱过。吴国对外大肆宣扬出兵救辽,不过是为了欺骗辽东来使,让我们产生疑惧,在我们不能攻克的请况下,希望公孙渊向他臣服而已。只是,沓渚县离公孙渊所在地相距还远,如果大军受到阻碍,相持不下,不能速战速决,那么孙权会作出什么临时决策,或者轻兵突袭,我就无法预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