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公元1900年12月22日),经过英、美、俄、法、德、意、日、奥等十一国驻京公使的反复磋商,他们清楚地知道,只有维护慈禧的统治,才能维护列强在华利益的最大化。
最后,一份包括十二条条款的议和大纲,终于确定了下来。当奕劻、李鸿章将议和大纲送到西安后,慈禧太后见列前并未将她作为罪魁祸首,仍愿意保留她的地位时,不禁大喜过望,立即回电:所有条款,立即照允。
慈禧又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罪己诏,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尽力满足列强的要求。从此以后,慈禧在列强面前就完全地摆出了一副奴颜卑膝、卖国求荣的这个可恶嘴脸。
《辛丑条约》签订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在北京,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英、美、俄、法、德、意、日、奥、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共是十一个国家的公使,正式地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一共有十二款,附件十九个。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一,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三十九年还清,本利合计十亿两;
二,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境内由各国驻兵管理,中国人一概不准居住;
三,拆毁大沽至北京之间的一切炮台,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允许外国人驻扎;
四,清政府向侵略者“谢罪”,在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害之处,也就是崇文大街修建一座“克林德牌坊”;
五,惩办支持过义和团运动的为首大臣;凡外国人遇害或被虐待过的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
六,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位置列在六部之前。……
《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是帝国主义套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个沉重的枷锁。这个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扩大和加深了对中国的统治。表明了清政府已经完完全全地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最终形成。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慈禧认定时局对她已经很有利,便于光绪二十七年八月二十四日(公元1901年10月6日)起驾回京。她从西安启程时,百姓挂起彩灯伏在地上,欢送慈禧回京的数万人马按照京城的仪仗制式列队行进。后面跟着三千多辆车子,这些车子里装满了各地进贡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白银四百多万两,还有许多古玩珍宝根本装不下,浩浩荡荡的回京人马,犹如打了场胜仗似的,“凯旋而归”。
慈禧出逃回京慈禧口口声声地讲,要注意节省,要体谅老百姓的艰辛。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凡是慈禧所经过的地方,无不兴师动众,大兴土木。还要特地赶修一条平坦的大道,在这条平坦的大道上面,要铺上一层细软的黄土,再用净水泼洒,为的是人行马踏不起尘土。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皇帝所经过的地方,都要铺上一层黄土,以示皇权。从西安到北京一共是两千七百多里的路程,一共建造了三十七座富丽堂皇的行宫,中途歇脚的地方更是不计其数。仅洛阳行宫一处就花费白银八万多两。慈禧还在开封停留一个多月,大搞祝寿活动。文武百官从全国各地赶来向她祝寿,连演数天大戏,仅是举办宴会的桌椅,餐具和茶具,就花费白银三万多两。然而,在慈禧大肆挥霍举办她的寿辰的时候,山西、陕西却发生着百年不遇的旱灾,赤地千里,而江西则大雨成灾,一片汪洋,天灾人祸,民不聊生。
到了直隶真定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正定府,慈禧决定改乘火车回京,为了她片刻的休息,车站还搭起了三十多座彩棚。
为了迎接慈禧回宫,京城地方官员倾城出动,将御道及有关建筑装饰一新。大户、商号的门面都贴上了大红对联,大清门、天安门和端门经过重新涂抹,被八国联军轰得正阳门城楼上,高高搭起彩绸牌楼,少不得又是几十万两白银。但是,紫禁城高墙上的红灰盖不住清晰可见的累累弹痕,更遮不住清王朝丧权辱国的形象。
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慈禧与光绪皇帝等人终于回到了北京。在沿途大街上,除了跪地迎接慈禧的清朝官兵,竟然还有许多看热闹的八国联军官兵。想必这些,慈禧是看得到的。今后怎么对付洋人,成了老佛爷巨大的心病。这就是发生在一百多年前北京历史上的一幕,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荒唐最屈辱的日子之一。《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也回到了北京,从此,中国进入了最为黑暗的岁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