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南岸夕照山之上,有一座著名的雷峰塔。吴越国最后一位国王钱弘俶当初为何建塔?因为雷峰塔又名黄妃塔,而钱弘俶后宫中又没有姓黄的妃子,这位黄妃究竟是谁?这一切的答案,最后在一块残碑中找到了。
令人惊喜的发现
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吴越国,首府设在杭州。
吴越国是钱镠创立的,历三代五王,第五位国王钱弘俶,在西湖南边建了一座塔。这座塔建在一座叫雷峰的小山丘上,被杭州老百姓称为雷峰塔。
雷峰塔建成后,几经劫难。第一次在宋宣和二年(1120)被方腊农民起义军破坏;第二次在明嘉靖年间被倭寇烧得只剩砖塔心;第三次是1924年因塔底部的塔砖被盗挖而倒塌。
雷峰塔是一座历史悠久、有着神奇传说的名塔,受到胡适、鲁迅、徐志摩、梁思成、张爱玲、俞平伯、林风眠等许多名人的关注。1999年7月,浙江决定重建雷峰塔。
在重建雷峰塔前,对雷峰塔遗址进行了考古挖掘,随之出土了许多文物,其中就包括钱俶亲撰的《华严经跋》及记录南宋重修雷峰塔的《庆元修创记》残碑。尤其是《华严经跋》残碑出土,被称为雷峰塔遗址考古发掘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吴越国王钱俶《华严经跋》拓本
当时担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雷峰塔遗址考古发掘领队的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黎毓馨讲述了发现《华严经跋》残碑的经历:文保员一边清洗石头,一边让他猜上面写着什么。他心里多么希望看到“皇妃”两字,但又怕失望。没想到转身一看——“塔因名之曰皇妃云”,一字不差,一颗心终于落地。
这块残碑刻的内容,与南宋《咸淳临安志》及清代《淳祐临安志辑逸》上记载的钱俶撰《华严经跋》内容相符。从而确定,这是一块《华严经跋》的残碑。
出土的残碑上,第17行有一句“塔因名之曰皇妃云”。由此可知,雷峰塔初名为“皇妃塔”。不知什么原因,在《咸淳临安志》中写的是“塔曰黄妃云”。这个“笔误”是刻意为之,还是不小心写错了?
探寻塔内秘密
现在,我们循着这块《华严经跋》残碑,来探寻雷峰塔的秘密。
从《华严经跋》残碑的内容来看,《华严经跋》是由吴越国王钱俶撰写的。钱俶是发起建造雷峰塔的人,也是吴越国最后一位国王。
后周显德七年、宋建隆元年(960),后周前都点检赵匡胤建立宋王朝,为宋太祖。
钱弘俶按照祖训,对宋朝称臣,最早拥护宋朝为中原合法王朝。
他为了表示恭顺,不与宋太祖父亲的名字相讳,把自己名字中的“弘”字去掉,改称“钱俶”。
钱俶为什么要建雷峰塔?历史上有多种说法。
残碑跋文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就是自称平生虔诚向佛的钱俶,不敢将“佛螺髻发”这样的舍利圣物私藏宫中,特意在西湖之滨建塔供养。这说明,建造雷峰塔是为奉安“佛螺髻发”。
从《华严经跋》记载可知,雷峰塔建成时,准备将《华严经》等经文刻石置于塔中。吴越国王钱俶在《华严经》后亲撰跋文,也刻在石头上。
当年塔的外圈是木构的檐廊。雷峰塔落成时,将《华严经》刻石和吴越国王钱俶题跋刻石,一起嵌入塔底层的内壁。塔的内壁八面皆围砌《华严经》等石刻,塔也成为一座经幢。
考古人员发掘雷峰塔地宫时现场照片
《华严经跋》原碑文,共18行,291个字,每行镌刻14—17字不等,末行只有7个字。现残碑长68厘米、宽33厘米、厚10厘米。每行残存4—15字不等,字体为楷书,残存162个字。边缘饰以连绵的忍冬纹。忍冬是一种蔓生植物,冬天不凋,故称忍冬。花初开为白SE,后转为黄SE,因此也称金银花。佛教建筑中常用这种纹饰。
这块残碑的出土,不仅证实了雷峰塔本名是“皇妃塔”而不是“黄妃塔”,还补充了钱俶王妃孙太真死后被北宋朝廷谥为“皇妃”的史实。钱俶将塔命名为“皇妃塔”,是为了缅怀王妃孙氏、感恩宋廷的谥妃之典。
王妃孙太真
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初年。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末,按照宋太祖赵匡胤的要求,钱俶出兵助宋朝攻灭南唐。宋开宝九年(976)三月,受赵匡胤之召,钱俶进宋朝京城汴京觐见宋朝皇帝,王妃孙太真、世子钱惟濬等随行。
宋太祖赐给钱俶一处礼贤宅,供他在汴京时居住。钱俶进京后,宋太祖还进封钱俶的王妃孙氏为吴越国王妃,封王女为彭城郡君,还让内臣送给王妃汤要二金盒、法酒十五瓶、茶果五十盒。
孙太真,钱塘人,是泰宁节度使孙承祐的姐姐。她端重敏慧,读书好学,谨慎节俭,与钱俶非常恩爱,受到吴越国人的尊敬。
宋朝的大臣认为封孙氏为吴越国王妃不妥,认为异姓诸侯的正妻不能封为王妃。
宋太祖却说从宋开始,也无不可。
同年十月,赵匡胤突然去世,其弟赵光义继位,改元太平兴国元年。十一月,回到杭州不久的吴越国王妃孙太真病逝。
次年,即太平兴国二年(977)二月,宋太宗赵光义“敕遣给事中程羽来归王妃之赗,谥王妃曰皇妃。”
这时,适逢雷峰塔落成,为纪念去世不久的王妃孙氏及感恩北宋朝廷的封妃、谥妃,钱俶将塔“因名之曰皇妃”。残碑的出土,澄清了雷峰塔的初名问题。
宋太祖封孙氏为王妃时,宋朝大臣已有异议。后来宋太宗谥孙氏为皇妃,应该是出于对吴越钱氏助灭南唐、纳土归宋的感谢和褒奖。但这件事在许多宋代文献里为何不见记载?即使涉及此事,也隐去了关键的词。
原来,吴越国纳土归宋后,宋朝廷为巩固宋皇室权威,消除吴越国钱氏统治的影响,下令将吴越故境内,凡属年号或有僭越嫌疑的文字悉数去掉,这“皇妃”二字,也就是在这种请况下消失的。
《咸淳临安志》中不记“皇妃”,而写成“黄妃”,值得玩味。钱俶没有姓黄的妃子,写成“黄妃”,可能与宋朝的禁令有关。
在雷峰塔地宫出土的文物中,有一面很特别的铜镜,为研究唐朝和五代时期的风俗服饰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材料,也佐证了钱俶王妃孙太真的一些史料。
这面直径10.3厘米的铜镜,外区环有一周楷书铭文,首尾以一个圆点作为分隔。这一圈铭文是:“光流素月,质禀玄经。澄空鉴水,照回凝清。终古永固,莹此心灵。”因此被称为“光流素月”铜镜。
“光流素月”铭线刻镜
这种铜镜流行于隋至初唐时期,在吴越国时也是作为古镜藏入雷峰塔地宫的。
这面铜镜的独特之处,是照容一面有一幅线刻画,镜面上刻画了人物、楼阁、香案、香炉、浮云、龙凤、仙鹤等图案,画的主题是“发愿人往生净土”。
经考古人员考证,认为发愿人是钱俶和其王妃孙氏。
雷峰塔开始建时,孙氏尚在世,夫妇二人一起发了一个愿。雷峰塔建成时,孙氏已去世,钱俶为纪念孙氏,同时也为了感谢宋朝廷对孙氏的封妃、谥妃,最终把塔命名为皇妃塔。
监制 | 先宏明
编辑 | 巫家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