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世纪70年代,彼时的清朝,内忧外患、满目疮痍。外有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虎视眈眈;内有“中亚屠夫”阿古柏,狼子野心、蛰伏边境。
面对这样焦灼的请况,清朝各派众说纷纭,难以统一。
朝上,一大臣说:“现如今最重要的是海上的那些国家,他们更为贪婪,对于我国的侵害会更严重,而新疆等地本就荒芜,即便被侵略,对于国家造成的损失也仅仅是九牛一MAO。”
此话一出,许多人纷纷附和称是。
左宗棠此时站出来,怒声说道:“此言毫无根据!但凡是我大清疆域,都同等重要。与其让新疆被分裂出去,倒不如我们用兵力镇压,从而守住我们的每一块领土!”
这句话的每一个字都极其沉重有力,深深地砸在了朝堂之上的每一个人的心里。
“可是…”有人站出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如今的我们,将经费都放置在了海军上,哪里还有充足的金钱和兵力守住新疆呢?”
左宗棠驳道:“只要我们愿意守,根本不需要分散海军的兵力,只靠我们原有的队伍,足够与那些蛮夷一战了。”
“哪里有那么简单?”又一个声音传过来,“进攻新疆背后的势力,说到底还是那些西方列强,尤其是那沙俄和英国,如果我们得罪了他们,只怕他们的进攻会更加机烈,到那时候,新疆和海岸,我们一个都守不住啊。”
“不必再说!”慈禧太后从高处传来,“海上要守,陆地也要守!”
虽然慈禧太后本人顽固守旧,但左宗棠的军事实力,她也曾听说过,她决定相信左宗棠的建议。乱嚷嚷的朝堂瞬间变得安静,人们都望向高处的皇位,等待着老佛爷下一步的指示。
“左宗棠,命你为钦差大臣,总督新疆军务,势必守住新疆。”
这便是近代清朝有名的“海塞之争”。
而事请的矛盾,来源于应该守海洋还是守新疆的分歧。李鸿章坚决认为,国家的危机集中在海上,应该将镇守内陆的兵力集中于海上,从而更好地抵御西方各国列强的入侵;而反驳李鸿章观点的左宗棠,则持相反意见,他认为收复新疆刻不容缓。
最终,以慈禧太后为主的清廷在权衡过后,支持了左宗棠的观点,并派左宗棠出征新疆。
那一年,左宗棠64岁。
【少年意气,最终威名远扬】
1812年,左宗棠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农民家中。年少时,天资聪颖的他认真读书学习。在读书的过程中,他逐渐培养出远大的志向。
15岁时,左宗棠到长沙府进行府试,最终取得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但由于母亲病重,他并没有参加院试。母亲在这不久后便因病去世,不久后父亲也与世长辞。
在丁忧时,左宗棠没有放弃学习。正是在这段时间,他广泛阅读了许多被读书人所不齿的杂书,例如经济、水利等著作。读完这些书之后,左宗棠对当时流行的“经世致用”一词,有了新的认识与看法。
之后,左宗棠与一位经世致用的著名学者在长沙交流,这位学者名叫贺长龄,二人相谈甚欢,贺长龄认为此人不同寻常,于是给了他超乎常人的对待礼仪。
丁忧结束后,左宗棠回到学校继续学习,中间几次考试偶有失利,但最终也如愿以偿,在会试中考取了第十五名的成绩。但因为那年人数超额,左宗棠并没有受到很好的对待。心高气傲的左宗棠自然不愿意就这样入仕,于是他一怒之下,决定回家潜心于学问。
可命运之神怎会让这样的人就此被埋没呢?很快,属于左宗棠的时机便到来了。
1852年,太平天国军队大军大张旗鼓地攻打长沙。当时以长沙的军队实力,难以与太平天国起义军相抗争,于是一时间人心惶惶,纷纷准备逃离。
在这危机关头,时任湖南巡抚的张亮基听闻了左宗棠的名号,他亲自邀请左宗棠带兵,从而镇压太平天国的军队。在多方相劝下,左宗棠由此入仕。而张亮基对左宗棠十分信任,他将当时长沙的所有兵力集中于左宗棠一人手上,并让他随意调遣。
得到如此待遇,左宗棠自然不敢松懈,他昼夜在军案前规划,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并且积极调兵遣将,加强城内的防御,从而保证太平军攻不下长沙。
就这样,左宗棠抵挡住了太平天国三个月的攻击,最终B得太平天国撤军而退。
在这之后,左宗棠顺利在湖南建立了一番功业,他的名声也传遍了大江南北,许多人都知道了湖南有一个天赋异禀的将领。
后来,左宗棠跟随当时的两江总督曾国藩负责军务,并很快组建了一支5000人的军队。在这之后,左宗棠屡战屡胜,所获得的赏赐也越来越多。
直到平定陕西、甘肃一带的暴乱后,左宗棠被封为大学士。到了这时,他才真正地来到了中央,成为了朝中的一名大官。
这一年,左宗棠已经63岁了,在当时医疗条件落后的请况下,这已经算是长寿。
可是,就连左宗棠也没有想到,他人生的真正高光,正是在他这一年以后。
大约十年前,面对新疆刚出现的异常请况,左宗棠就上书道:应该尽早遏制住这股侵略势力,避免以后养成祸患。但当时朝中的其他大臣对此却不以为然,只觉得左宗棠在危言耸听。
后来随着伊犁等城市被逐渐攻占下来,大家才意识到,新疆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于是,朝堂内展开了一场关于新疆问题的讨论。
主管海军的李鸿章坚持认为,收复新疆不如抵御海上日本军队的侵略。
而左宗棠则始终只坚持一个观念:新疆必须被收复。
在朝堂上,左宗棠对那些认为“新疆无用”的观点逐一进行反驳,并多次强调新疆作为内陆防线的重要新,最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经过一番利弊衡量后,选择支持左宗棠的观点,并派左宗棠为钦差大臣。
【抬棺西征,带兵收复领土】
左宗棠在中年时期,曾与林则徐有过一面之缘。
那时,刚从新疆回来的林则徐知道,沙俄各国对新疆有着极大的威胁,若是新疆失守,沙俄可轻易趁虚而入,从而直击内陆。因此,在那一次见面时,林则徐对左宗棠反复强调了新疆的重要新,让左宗棠铭记在心。
如今的左宗棠记不清楚,这是他第几次亲自出兵平定一方,但他清楚地知道,这一次,只许胜不许败。为表出征决心,64岁的左宗棠在出征的队伍里拉了一口棺材,他想借此向众军士表达一个决心:若是此战失败,我左宗棠甘愿战死沙场。
一向用兵谨慎、图经不图多的左宗棠,这一次破天荒地召集了8万大军,并仔细地规划好了辎重粮食等,确保军队能够维持正常运作。
不仅如此,为了筹集钱财,左宗棠还亲自向相识的豪绅进行借款,有的豪绅被左宗棠爱国之心所感动,特意无偿资助了一大笔资金,还派出了一整个票号随从大军,从而保证军队的各项开支。
在准备好这些后,左宗棠开始谋划战略,之前所读过的许多兵书和自己多年带兵作战的经验告诉他,这一战必须谨慎再谨慎。
在多重考量后,左宗棠提出了两个战略:
第一个战略:“先北后南”。针对敌军势力的分布请况,以北方为主要目标,逐渐进攻南方。
第二个战略:对军队内的士兵进行调整。一是挑选出军队中战斗力相对较强的士兵进行主力军的汇编;二是对每一位士兵进行安抚,如果有不愿意出征的士兵,左宗棠会给他们一些路费,不强求他们出征;三是考虑到如今清廷国库的请况,选择速战速决而不拖延战机。
一切准备就绪后,左宗棠坐镇肃州,正式出兵。
得益于左宗棠的正确战略和军队极强的作战力,清军势如破竹,很快便收复了北疆和南疆的大部分土地。不仅消灭了阿古柏的政权,还将许多反叛者就地正法。
可左宗棠对这一结果并不满意,这一战虽然大获全胜,但仍然存在着遗憾,伊犁等地方仍然没有得到收复,也有几个反叛者落荒而逃,下落仍然不明。
最终出于种种原因,左宗棠下令班师回朝。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派使者前往沙俄,试图商议伊犁归还有关事宜,但在沙皇的软硬兼施下,使者在沙俄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将原本通过战争收复的土地“交易”给俄国。
消息传回,举国哗然,使者被判罪而斩。清廷重新派遣使者前往俄国进行交涉,同时安排左宗棠再度备兵,为可能到来的战争进行准备。
已经69岁高龄的左宗棠得知此事后,更是大力准备军队,等待择日与沙俄决一死战。可没想到的是,沙俄在经历战争后,已无力再与左宗棠军队抗衡,最终沙俄选择退却一步,与清廷使者签订了条约,归还了一定领土。
无论如何,对于清廷而言,新疆的领土算是保住了。不可否认的是,新疆之所以能够得以收复,绝大部分原因源于左宗棠在战争中取得了绝对的胜利。
在这之后,左宗棠也有过几次带兵的经历,最终于1885年病逝于福州。
一代民族英雄,带着对这个国家的遗憾而逝。
那么,左宗棠的几个后代,又是怎么样的呢?
【四儿四女,英才辈出】
左宗棠的一生共有四儿四女,在左宗棠逝世后,他的儿女们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
得益于左宗棠严格的家教,几个儿女都品行端正,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成就。
先从左宗棠的四个儿子说起。
左宗棠的大儿子名叫左孝威,也是左宗棠最疼爱的儿子。左孝威小的时候与左宗棠一样志向远大,最终高中举人,与左宗棠一起征战,可惜在征战途中不幸感染风寒,在27岁就不幸去世。
其余三个儿子在当时都资质平平,但他们的后代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作为。例如我国近代著名的外科医生左景鉴,便是左宗棠次子左孝宽的孙子;三子左孝勋的孙子是当代有名的文学大家左景清;四子左孝同也在晚清政府担任江苏按察使,积极参与变法,为挽救晚清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比几个儿子,左宗棠的四个女儿,其成就大多在于文学方面。
左宗棠的四个女儿,在文学方面颇有建树。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二女儿左孝琪,因为先天残疾,她终身未嫁,但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到了自己所热爱的文学中,身残志坚,笔耕不辍。
而这一切,都源于左宗棠的优良家教。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左宗棠知道,只有良好的家风才能培养出栋梁之材,于是他格外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并且严格要求他们,规范他们的行为,加上四儿四女自身的严于律己,这才有了他们卓越的成就。
【写在最后】
回看左宗棠的一生,无论是自身成就还是对子女的教育,都可以成为后世典范。无论是抬棺西征、白头戍边,还是严教子女、恩施并重,左宗棠无愧于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
我们亦可以从这位民族英雄的身上,汲取许多有价值的经验,从而完善自我,成就更好的自己。